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氏狱言者以为推劾不尽诏移大理而理官推迹陈氏姻党干求府政纵出重辟事下御史推求己未岁予自濠梁赴台讯鞫卒不涉干求之迹而大理反有傅致之状虽蒙辩正听命久之不得出邑邑不已作诗十篇记一时事非欲传之他人但以示子侄辈使知仕宦之艰耳(其七)

名絓台章冒典刑,圣仁无滥许原情。

尹京虽愧四方则,廷尉亦非天下平。

三已自知无愠色,一廛归去愿为氓。

君恩天地何由报,九死鸿毛比尚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名声牵累朝廷法度,圣明仁德不随意宽恕罪行。
虽然治理京城有愧于四方楷模,但廷尉也不能保证天下完全公平。
多次自我反省并未见怒容,回归乡野只愿做平民。
皇上的恩德如天地般深厚,如何回报?即使是九死一生也觉得轻如鸿毛。

注释

名絓:名声牵累。
台章:朝廷法度。
冒:超越。
典刑:法度。
圣仁:圣明仁德。
滥许:随意宽恕。
尹京:治理京城。
愧四方则:有愧于四方楷模。
廷尉:司法官员。
天下平:天下公平。
三已:多次反省。
愠色:怒容。
一廛:乡野小屋。
愿为氓:愿意做平民。
君恩:皇上的恩德。
天地:天地般深厚。
九死:九死一生。
鸿毛:轻如鸿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颂的作品,名为《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诗中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在担任尹京期间,对于处理陈氏狱案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感受。

"名絜台章冒典刑,圣仁无滥许原情。"

这两句表达了对法律的严格执行以及皇恩浩荡却不以私情影响司法公正的态度。

"尹京虽愧四方则,廷尉亦非天下平。"

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自我反省,承认在尹京一职上有所疏漏,而中央审判机构也并非完美无缺。

"三已自知无愠色,一廛归去愿为氓。"

这里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以及希望能平静地离开官场,过简单的生活。

"君恩天地何由报,九死鸿毛比尚轻。"

这两句则是作者对皇恩深厚而难以回报之情感的抒发,即使献出生命也是微不足道的表现。

整首诗流露出苏颂在面对复杂司法案件时的内心挣扎,以及他对于做一个清廉公正官员的自我期许。通过这组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仕途上的艰辛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624)

苏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