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玉井亭观荷

猛雨打万荷,怒声战秋鼙。

水银忽成泓,一写无复遗。

不如微雨来,翠盘万珠玑。

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

清如雪触窗,三更梦闻时。

语君君不信,对境当自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猛烈的雨打击着大片的荷叶,发出激昂的声音仿佛在与秋天的战鼓争鸣。
水银般的雨水突然汇聚成一片宽阔的水面,一切痕迹瞬间消失无踪。
相比之下,轻柔的小雨洒落,如同翠绿的托盘上滚动着无数明珠。
荷叶翻动,但明珠般的雨滴却不落下,只有细微的声音紧密而稀疏地响起。
那声音清脆如白雪拂过窗户,常常在深夜的梦中听到。
我告诉你这些,你可能不会相信,但当你面对这样的场景,自然会明白。

注释

猛雨:猛烈的雨。
秋鼙:秋天的战鼓。
水银:比喻清澈的雨水。
翠盘:形容绿色的荷叶。
珠玑:比喻雨滴。
三更:指深夜。
语君:对你说。
对境:面对这样的场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猛烈的秋雨过后,转为细腻春雨中的荷花景象。诗人通过对比两种不同降水方式下的荷花声响和氛围,抒发了自己对微妙自然美感受的独到见解。

首句“猛雨打万荷,怒声战秋鼙”描绘了一场狂风暴雨中荷叶被猛烈拍打的情景。这里,“万荷”指的是成群的荷花,“怒声”形容了雨声之大,而“战秋鼙”则把这雨声比喻为战争中的鼓声,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激烈的氛围。

紧接着,“水银忽成泓,一写无复遗”表达了雨后荷叶上积满了如同水银般清澈的雨珠,每一片荷叶都被浸润得完美无瑕,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墨所绘。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醉于这激烈的景象,而是在接下来的“不如微雨来,翠盘万珠玑”中表达了对细腻春雨情境的偏好。这里,“翠盘”形容荷叶绿色而饱满,仿佛是天然的玉盘。而“万珠玑”则把每一滴挂在荷叶尖端的雨珠比喻为珍贵的珠玉。

接着,“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描绘了微雨中的荷花轻轻摇曳,每一个雨珠都没有落下,而是紧贴在荷叶上发出了细腻而稀疏的声音。这种声音既柔和又富有层次感,与之前的“怒声战秋鼙”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的最后两句,“清如雪触窗,三更梦闻时。语君君不信,对境当自知。”表达了诗人在深夜里被微雨的声音所唤醒,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凉和宁静。这份美感是难以言传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笔法,更透露出他对自然界微妙之处的细腻观察和深刻领悟。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感秋五首(其五)

平生畏长夏,一念愿清秋。

如何遇秋至,不喜却成愁。

书册秋可读,诗句秋可搜。

永夜宜痛饮,旷野宜远游。

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

请办双行缠,何处无一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秋五首(其四)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形式: 古风

感秋五首(其三)

隤照趣夕黯,孤灯启宵明。

老夫倦欲睡,似醉复如醒。

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

凄恻竟未已,抑扬殊不平。

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

绕砌寻不得,静坐复争鸣。

有口汝自苦,我醉不汝听。

形式: 古风

感秋五首(其二)

盥漱已云毕,危坐正冠衣。

揽镜忽见我,不识我为谁。

自倚身尚强,不悟年已衰。

举头视嘉木,向人惨无姿。

我欲诉渠老,渠乃怀秋悲。

木悲不解饮,瑟瑟声怨咨。

我且呼曲生,细细斟酌之。

我醉不知我,更知春秋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