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肃悯旌功录有感(其一)

南迁议起共仓皇,一疏支倾万弩强。

既以安危系天下,曾无羽翼悟君王。

莫嫌久假非真有,祗觉中兴未耿光。

浅薄晚生何敢异,百年公论自难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读于肃悯旌功录有感》(其一),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人物于肃的深切感慨与对其功绩的肯定。

首句“南迁议起共仓皇”,描绘了于肃在面对南迁议论时的紧迫与慌乱,暗示了局势的动荡不安。接着,“一疏支倾万弩强”一句,赞扬了于肃通过一封奏疏,力挽狂澜,稳定了军心,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既以安危系天下,曾无羽翼悟君王”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于肃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以及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君王决策的决心。然而,尽管于肃的努力显而易见,却似乎并未得到君王的充分理解和重视。

“莫嫌久假非真有,祗觉中兴未耿光”表达了诗人对于肃长期被忽视的同情,同时也对国家复兴的前景表示了一丝忧虑。这里“久假”暗指长时间的被误解或忽视,“中兴”则象征着国家的复兴与繁荣。

最后,“浅薄晚生何敢异,百年公论自难忘”两句,表明了诗人虽然年轻且地位不高,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正的历史评价终将被铭记。这不仅是对于肃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后世评判历史人物标准的一种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于肃事迹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关切与思考。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读于肃悯旌功录有感(其二)

老臣自处危疑地,天下遑遑尚握兵。

千载计功真足掩,一时起事岂无名。

未论时宰能生杀,须信天王自圣明。

地下有知应不恨,万人争看墓门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因读旌功录有感徐武功事

固锁高垣事可吁,更凭何罪易皇储。

诸公方有同谋惧,识者能无意外虞。

机会如斯何可失,功名之际本难居。

冤哉一掬江湖血,信史他年未必书。

形式: 七言律诗

冬夜读书

故书不厌百回读,病后惟应此味长。

千古精神如对越,一灯风雨正相忘。

卷中求道深知谬,意外图名抑又荒。

束发心情谁会得,中宵抚几自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寂夜一首效子建

中宵闻零雨,抚枕起躇踟。

昏釭栖素壁,流焰照重帏。

感此寂无语,戚然兴我思。

我思何郁伊,欲举棼如丝。

少壮不待老,功名须及时。

男儿不仗剑,亦须建云旗。

三十尚随人,奚以操笔为。

文章可腴道,曾不疗寒饥。

仰屋愧浮尘,俯睐影依依。

人生良有命,何独令心悲。

心悲发为白,失脚令身危。

欲为绝世行,道远恐不支。

世情忌检饬,敛目俟其疲。

谁能七尺身,受此千变机。

役役亦徒尔,多忧得无痴。

惟应慎厥躬,古人以为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