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东林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高枕得无事,出门胥有营”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事务的厌倦。接下来,“红尘骑马客,白发听鸡声”两句,通过对比红尘中的忙碌与自己静听鸡鸣的闲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茅屋閒将老,蒲团坐到明”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晚年生活的情景,居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每日盘腿而坐,直至天明,体现了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最后,“相看同此意,谁浊更谁清”一句,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他人共享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念,强调了心灵的纯净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明代隐士成鹫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充满了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和超然物外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