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白衣不执相,真理从空生。
祇为心无碍,智慧出纵横。
唯论师子吼,不许野干鸣。
菩提称最妙,犹呵是假名。
这首诗作是唐代和尚庞蕴的作品,属于佛教詩偈。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禅宗对于真理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修行者内心状态的一种指引。
“白衣不执相,真理从空生。”这里的“白衣”通常指的是在家众生的平常穿着,与出家僧人的袈裟相区别。诗中说“白衣不执相”,意味着即使是在俗世的打扮下,也不要执著于外相,真理不是通过外在的形象或仪式得来的,而是从空无、自然之中生出。
“祇为心无碍,智慧出纵横。”这是说,只要内心没有障碍,就能达到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自由自在地展现出来,不受任何限制。
“唯论师子吼,不许野干鸣。”这里的“师子吼”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言论如同狮子吼声,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而“野干鸣”则比喻那些不入流的、浅薄之辈,不应该让他们的声音混入正统的佛法讨论中。
“菩提称最妙,犹呵是假名。”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意味着觉悟。诗中说它是最为奇妙的,但即便如此,“菩提”这个名称也是不离言说的层次,因此被称为“假名”,表明真正的觉悟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局限。
整首诗偈通过深奥的佛理,引导修行者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智慧的觉醒,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禅学中直接体验真理的重视。
不详
有人嫌庞老,庞老不嫌他。
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
心如具三学,尘识不相和。
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睡来展脚睡,悟理起题诗。
诗中无别意,唯劝破贪痴。
贪瞋痴若尽,便是世尊儿。
无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
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
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
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惭愧好心王,生在莲华堂。
恒持般若剑,终日带浮囊。
常怀第一义,外国赖恩光。
五百长者子,相随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