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二十三)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

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

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

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翻译

不必刻意去听闻很多,只需观察那位高人。
即使日常琐事百般繁多,其实都源自微小的事物。
只要内心平静,没有执着,就能突破迷惑的困境。
如果能这样学习,会节省多少精力啊。

注释

苦多闻:刻意去听闻很多。
彼上人:那位高人。
百忆:无数、众多。
日用:日常生活。
一毛尘:微小的事物,比喻极其细微。
心但:只要内心。
寂无相:平静不执着。
无明津:迷惑的困境。
如是:这样。
几许:多少。
省精神:节省精力。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由和尚庞蕴所撰,是一首禅诗,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描述与追求。开篇“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表明作者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物外,不必苦心积虑去追求更多知识,只需观察那些已经达到高层次境界的人即可。紧接着,“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则指出世间万象,种种记忆与日常所用之物,其实源于极为细微的一点尘埃。这两句体现了佛教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以及“五蕴皆空”的思想。

接着,“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清净与超脱,达到这种境界时,就能直接跳出无明的苦海。最后,“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则是作者对修行者提出的建议与期望,如果能够像这样去学习和实践,那么将会节省很多精神上的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境界的观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达到心灵清净的禅修理念。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二十四)

惭愧好心王,生在莲华堂。

恒持般若剑,终日带浮囊。

常怀第一义,外国赖恩光。

五百长者子,相随归故乡。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诗偈(其二十五)

惭愧好舌根,常开大道门。

世间三有事,实是不能论。

相逢唯说道,更莫叙寒温。

了知世相假,俗理也徒烦。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诗偈(其二十六)

老来无气力,房舍不能修。

基颓柱根朽,椽梠脱差抽。

泥涂零落尽,四壁空飕飕。

举头看梁柱,星星见白头。

慧云降法雨,智水沃心流。

家中空豁豁,屋倒亦何忧。

山庄草庵破,余归大宅游。

生生不拣处,随类说无求。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诗偈(其二十七)

爷娘闻子来,端坐见咍咍。

我所有宝藏,分付钥匙开。

非论穷子富,举国免三灾。

如意用无尽,更不受胞胎。

逍遥无障碍,终日见如来。

形式: 偈颂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