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固舍人挽词

少年漂泊马光禄,末路骞腾朱会稽。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平生碑版无容继,此日铭诗谁为题。

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年轻的游子像马光禄四处漂泊,晚年时才华横溢如朱会稽般飞扬。
他的学术追求远及齐国稷下的学派,文章才情近似汉朝京城西部的文人。
一生中没有碑文能继续他的荣耀,今日写下这首诗,又有谁能为他题写铭记。
试着数一数庐陵门下的弟子,十年过去,他们如同晨星稀疏,天色渐明。

注释

少年:指年轻时。
马光禄:古代官职名,此处比喻漂泊的游子。
末路:晚年。
骞腾:形容才华出众。
朱会稽:虚构或历史人物,象征才华横溢。
儒术:儒家学术。
齐稷下: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
汉京西:汉朝京城长安的西部,文化繁荣之地。
碑版:墓碑或纪念物上的文字。
铭诗:刻在碑上的诗,用于纪念。
题:撰写或题写。
庐陵门下士:庐陵这个地方的门生或弟子。
十年零落:十年间逐渐减少。
晓星低:形容黎明时分星星稀疏,暗示时光流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曾子固舍人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故友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感慨。首句“少年漂泊马光禄”,以马光禄的生涯暗喻曾子固早年的艰辛,暗示其年轻时即已四处奔波。次句“末路骞腾朱会稽”进一步描绘曾子固晚年的境遇,用“骞腾”形容其在困境中仍有所奋起,但“朱会稽”可能指其晚年流寓之地。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两句高度评价曾子固的学术造诣,将他与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人物如齐国稷下游士相比,以及他的文学才华堪比汉代京城的文人。然而,“平生碑版无容继”则表达出对曾子固身后无人能继承其事业的遗憾,反映出对后继无人的哀叹。

最后,“此日铭诗谁为题”直接点明挽诗的主题,诗人自问谁能为这位故人撰写墓志铭,流露出对曾子固去世的悲痛和对他的深深怀念。结尾“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以庐陵门下士的凋零和破晓时分低垂的晓星,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曾子固身后凄凉景象的描绘。

整体来看,苏辙的这首挽词情感深沉,既赞美了曾子固的才学,又寄托了对故人的哀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曾郎元矩见过逾月听其言久而不厌追感平昔为赋诗

胄子相从得佳婿,掖垣同直喜良朋。

交情不意隔生死,世事休论有废兴。

宿草芊绵泪入土,故琴牢落恨填膺。

远来似觉清谈胜,试问传家今几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五)万杉寺

万木青杉一手栽,满堂白佛九天来。

涓涓石溜供厨足,矗矗山屏绕寺开。

半榻松阴秋簟冷,一杯香饭午钟催。

安眠饱食平生事,不待山僧唤始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