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智叔嶬弟泛舟回灯下

西风今日寒,细雨湿青嶂。

微江水渌波,大石牵舟上。

岸菊犹未芳,山木先后黄。

满滩圆石净,两岸鸣寒螀。

回舟暮色集,飒飒雨声急。

爱此云林幽,未信衣巾湿。

初为山水游,藉以驱离忧。

及此赏心尽,翻兹羁客愁。

来归向蓬茅,树黑风萧萧。

背壁青灯暗,山空夜寂寥。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风今天格外寒冷,细雨打湿了青山。
江面微微波动,大石头连着船一起上坡。
岸边菊花还未开放,山中的树木先变黄。
满滩圆石洁净,两岸传来寒蝉的鸣叫。
傍晚归舟聚集,雨声急促而密集。
我喜爱这幽深的云林,却不信衣裳会因此湿透。
起初是为了山水之游,借此排解忧愁。
然而欣赏美景后,反添了旅人的愁绪。
归来时接近简陋的茅屋,夜幕下树木黑漆,风声萧瑟。
背对着墙壁,昏暗的青灯下,山间空旷,夜晚寂静无声。

注释

西风:秋风。
寒:寒冷。
细雨:小雨。
青嶂:青翠的山峰。
渌波:碧绿的波浪。
大石:大石头。
芳:开花。
黄:变黄。
寒螀:秋天的蝉鸣。
飒飒:形容风雨声。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衣巾湿:衣服被雨水打湿。
山水游:游览山水。
驱离忧:排解忧愁。
羁客愁:旅人的愁绪。
蓬茅:简陋的茅草屋。
树黑:树木在黑夜中显得黑。
风萧萧:风声凄厉。
背壁:背对着墙壁。
青灯:油灯。
寂寥:寂静无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游船的画面,充满了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心中的忧愁。

"西风今日寒,细雨湿青嶂"两句,设置了一种凉爽而又带着些许寒意的秋日氛围。细雨打湿了山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微江水渌波,大石牵舟上"这两句描绘出一幅江水平缓、波澜不惊的景象,同时大石牵引着舟船,这种画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透露出一种力量对比的美感。

接着,诗人写道:"岸菊犹未芳,山木先后黄"。这里描绘了一幅秋色渐浓的景象,菊花尚未盛放,而山林中的树木则已呈现出金黄色的变化,这是对季节变迁的一种细腻感受。

"满滩圆石净,两岸鸣寒螀"这两句,则让人联想到江水清澈见底,圆润的石头在水中静静躺着,而两岸的蛐蛐则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生机的秋景图。

"回舟暮色集,飒飒雨声急"这两句,诗人开始归舟,暮色渐浓,同时细雨加速,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郁和急促感。

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山林幽深之处的喜爱:"爱此云林幽,未信衣巾湿"。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也有对现实中的不舍与依恋的情感流露。

"初为山水游,藉以驱离忧"这两句,则让人感受到诗人通过山水之旅来排解心中忧愁的意图。山水游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疗愈,也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向往。

最后,"及此赏心尽,翻兹羁客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这次旅行中的满足与欢乐,但同时也有一种羁旅之愁的复苏。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结尾的"来归向蓬茅,树黑风萧萧。背壁青灯暗,山空夜寂寥"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归家的画面。归途中,夜色已浓,风声在耳边萧萧作响,而室内的灯光则显得格外黯淡。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感受到了山野的静谧与寂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久雨

秋末结层阴,风雨连岁暮。

寒空暗霏微,旷野流云雾。

居人蔽蓬茅,行子悲道路。

纷纷天地间,剧易随所务。

独有掩关人,存真唯内顾。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大热

怫郁厌烦暑,稍欣夕气清。

彷徨不能寐,解带临前庭。

长林激远飙,馀凉入疏棂。

白露被百草,河汉上纵横。

山气自高爽,久谐肥遁情。

羲和当此岁,振职在朱明。

金石亦为焦,况乃柔脆形。

阴泉变汤液,夕颖成枯茎。

念彼市朝士,复嗟田亩氓。

徙倚待明月,徘徊步列星。

炎蒸岂不苦,复畏秋风生。

形式: 古风

山中

深夏远林黑,溶溶云动山。

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

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

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

形式: 五言律诗

山中月夜草色香烈颇如昔年上庸鹿门之游感而为诗

月淡云始合,沉沉山树清。

露濡幽气馥,涧草不知名。

既念上庸隐,复怀鹿门行。

暌离驰岁月,南北异平生。

况抱怀昔念,存没感中情。

缅怀故园月,亦傍山河明。

花发因风散,溪流度石平。

当时游瞩地,何人复再经。

客心徒搔搔,夜色自冥冥。

萧散讵为适,祗今悲愤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