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歌

焦山古称浮玉山,乃在南徐东北江波之间。

长江西来万馀里,地将到海天为关。

金山古金鳌,与此相伯仲。

高通鸟道两崔嵬,深入龙宫一空洞。

壮哉大观乾坤中,沧溟有际天无穷。

吐吞兮星日,呼吸兮风云,有时变怪起雷雨,满盈之动成晦蒙。

上观北斗定天极,下指地势惟兹水上之双峰。

吾尝济瓜州、弭京口,鼓楫中流屡回首。

仙翁招我上金山,指点焦山引杯酒。

君不见百川四渎先江河,安流争似惊涛多。

中河底柱复碣石,江山非此如此逝者何。

子登台,我歌此,吾道茫茫正如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焦山歌》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通过对焦山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开篇即以“焦山古称浮玉山”点出焦山之名,接着描述其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长江西来万馀里,地将到海天为关”,生动描绘了长江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随后,诗人将焦山与金山并提,通过“金山古金鳌,与此相伯仲”一句,不仅赞美了焦山的雄伟,也暗示了它与金山在气势上的相似之处。

接下来的几句“高通鸟道两崔嵬,深入龙宫一空洞”,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焦山的险峻与神秘,仿佛是通往龙宫的门户,充满了奇幻色彩。诗人进一步赞叹焦山的壮丽景色,“壮哉大观乾坤中,沧溟有际天无穷”,强调了焦山在天地间的宏伟地位,以及其与大海、天空的紧密联系。

“吐吞兮星日,呼吸兮风云,有时变怪起雷雨,满盈之动成晦蒙”几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形象地描绘了焦山周围变幻莫测的天气景象,既有星辰日月的壮丽,也有风云雷雨的壮观,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上观北斗定天极,下指地势惟兹水上之双峰”则将视角从自然景观转向宇宙空间,通过北斗七星定位天极,强调了焦山在天地之间的独特位置,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敬畏。

最后,诗人回忆了自己多次往返于瓜州、京口之间,每次渡江都会回望焦山的情景,表达了对焦山的深厚情感。仙翁的邀请,使诗人得以登上金山,同时在焦山饮酒畅谈,这种超脱尘世的体验,让诗人感慨万千。

“君不见百川四渎先江河,安流争似惊涛多”,诗人通过对比百川四渎与江河的平静与汹涌,表达了对人生起伏不定的感慨。接下来的“中河底柱复碣石,江山非此如此逝者何”,则进一步探讨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意义。

“子登台,我歌此,吾道茫茫正如水”,诗人以“子登台”作为回应,表达了对朋友的邀请和诗歌创作的喜悦,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道路如同流水,虽然漫长而不确定,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焦山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宇宙、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哲学智慧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青山歌

吾闻太湖之上郡山丛,参差一碧皆摩空。

兹山乃独擅名字,两洞庭北夫椒东。

南条西来几经络,东将到海还盘薄。

左旋右引真有情,古色疑从天上落。

望湖亭如一巢小,万顷烟涛连树杪。

七十二峰名者谁,今古兴亡云杳杳。

援琴曾和桓山歌,断碑破冢如予何。

振衣独上最高处,沧浪调远清风多。

旧诏归来病新起,拭目江湖千万里。

丹邱信有在人间,兹山兹山无乃是。

老僧报我山花春,题诗为报山中人。

它日歌词已陈迹,谓君再拂湖边石。

吾尝一题少室三匡庐,不知山灵谓我今何如。

形式: 古风

谢莫如山惠菖蒲歌

我有二奇石,来自上下钟。

是时我行自南复之东,二物真相从。

楼船习习生清风,迩来数年委置庭草丛。

新春有客赠我石,其数与物皆相同,问之云来自蜀中。

殊形异状不可以模写,大抵荒崖绝壁自天生质非一日,复有长江之水朝夕相撞舂。

其间岁月不知几千百,乃成造化之神功。

东坡雪浪何似者,吾此四物无乃堪弟兄。

有客谓予言,此石置之盆,可种九节仙灵草。

南沙偶来观,谓客言诚好,我将致之时尚早。

早闻扣门声,一童手持抱。

即令童子洗石分种之,如送仙人上蓬岛。

走笔谢南沙,清贞愿相保。世上琼瑶何足宝。

形式: 古风

中秋客歌东庐至邀南沙

今夕中秋月有华,古奇石下有幽花。

惠山泉水荆溪茶,酒名且出仙坛麻。

客皆能赋无喧哗。

南沙未来东庐去,抗手掉头不肯住。

兴在王猷放舟处,雪月皆堪入诗句。

东庐去后南沙来,草堂独对秋星开。

晚云冉冉生苍苔,我行中庭往复回。

鹤声报客慰我怀,海月东生酒在杯。

亦有澜庵在我斋,今夕不乐何为哉。

我题诗,如作史。

明日挥毫二三纸,东报东庐公,南报南沙子。

形式: 古风

天趣园十景歌

石壁巉岩天斲成,一屏万古长青青。

萧园卜邻得正直,谁谓与立天无情。

磐石坦然在平地,四望烟霞以为际。

数人共坐尚有馀,下布莓苔作文罽。

原泉混混何处来,白虹委地声鸣雷。

水哉有本故如是,清泠未受人间埃。

曲水流随石渠曲,曲曲春风动新渌,觞泛兰亭客如玉。

方池水亦潴为方,汪洋数顷涵天光。

昔人曾赋半亩塘,今也有客歌沧浪。

水碓有机非作巧,终古周旋曾未了。

寻常成物不言劳,更复何心较多少。

钓矶垂钓者何人,千秋再睹磻溪春。

水清见石鱼可数,旁有閒地堪经纶。

丹穴于今亦何有,有窟如屋大于斗。

垆鼎已亡存杵臼,应是山灵为诃守。

漱清轩外水涟漪,仰高亭前山崛奇。

丹青尽物不尽意,意在地官南望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