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哭亡儿明道(其三)》。诗中描述了诗人与亡儿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儿子成长过程的回忆。
首句“万里频随父”,描绘了孩子自幼便与父亲相伴,远行万里,共同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接着,“难虞自幼龄”表达了对孩子的爱护与担忧,即使在孩子年幼时,也时刻挂念着他的安全与成长。
“新归作吴语,初读喜葩经”两句,展现了孩子学习新环境的语言和知识的喜悦,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经典书籍,孩子逐渐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孩子的求知欲,也反映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笔札能多取,弦歌解细听”则进一步描绘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与专注,无论是书写还是音乐,都能用心去理解和掌握。这不仅是对学习能力的赞美,也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肯定。
最后,“童魂方二尺,可复伴囊萤”以生动的比喻,将孩子比作尚未展开的小小萤火虫,虽然力量微小,但有着追求光明和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孩子的哀痛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亡儿成长点滴的回忆,展现了深沉的父爱与对生命的感慨,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