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宇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隔着河流看见茂密的桑树和柘树,黎阳河流水潺潺,景色宜人。
眺望远方,行路渐行渐远,孤独的山峰消失在云雾之中。
老朋友已无法相见,只有黄河之水依旧悠悠流淌。
幸亏政绩之声传播长远,行人们时而还能听到他的故事。

注释

隔河:隔着河流。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代重要的经济林木。
蔼蔼: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黎阳川:地名,指黎阳河。
望望:频频眺望。
远:传播得远。
没云烟:被云雾遮蔽。
故人:旧识,老朋友。
河水:此处指黄河。
复:又,再。
悠然:形容水流长远的样子。
赖有:幸亏有。
政声:政绩的声誉。
行路:行人,过客。
传:流传,传播。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在唐代创作的,名为《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宇》。从鉴赏角度看,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远望时所见的情景。桑树与柘枝在河的另一边,显得茂密而生机勃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节描摹,传递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遥远之地的眷恋。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这两句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随着目光的延伸,景物也逐渐消失在云雾中,这不仅是外在景色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心境的淡远和孤独。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这两句表达了对旧友丁三宇的怀念之情。"故人"指的是过去相识的人,而现在却无法再见,这种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情感在诗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最后两句"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表示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仍能听到遥远的地方有良好的政治声誉,这让他感到些许慰藉,仿佛在精神上得到了某种安慰。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王维以其特有的意境和笔法,将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转化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使读者仿佛能够随着诗人的目光,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淡远而深长的情愫。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悽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过太乙观贾生房

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

共携松叶酒,俱篸竹皮巾。

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

谬以道门子,徵为骖御臣。

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阳宾。

夭促万涂尽,哀伤百虑新。

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

泣对双泉水,还山无主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过李楫宅

闲门秋草色,终日无车马。

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

散发时未簪,道书行尚把。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问寇校书双溪

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

别来几日今春风,新买双溪定何似。

馀生欲寄白云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