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径山一藏主

一大藏教閒葛藤,尽大地人跳不出。

梦庵本是奇衲子,夜半扶桑吐红日。

拈起凌霄峰顶茶,却是洞庭湖上橘。

三千世界庵摩勒,放开捏聚谁能诘。

松风涧水自谈玄,却笑区区论权实。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式的情境,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与超脱世俗的追求。

首句“一大藏教閒葛藤,尽大地人跳不出”以“一大藏教”象征佛教经典,而“閒葛藤”则比喻其中繁复难解的道理,暗示了人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往往被繁琐的教义所束缚,难以跳出其外。接下来,“尽大地人跳不出”则表达了这种困境的普遍性,强调了摆脱这种束缚的难度。

“梦庵本是奇衲子,夜半扶桑吐红日”中,“梦庵”可能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觉醒或顿悟,而“奇衲子”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觉醒的不平凡。夜半时分,象征着深思熟虑的时刻,而“扶桑吐红日”则寓意着新生命的诞生或真理的显现,暗示了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迎来新的开始和理解。

“拈起凌霄峰顶茶,却是洞庭湖上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凌霄峰顶茶”与“洞庭湖上橘”的不同场景,隐喻了从高处到低处,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变过程。这不仅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也是对人生观的一种阐述,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千世界庵摩勒,放开捏聚谁能诘”中的“庵摩勒”可能指的是某种果实,这里用来象征宇宙万物,强调了宇宙的广阔和多样性。而“放开捏聚谁能诘”则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理解,暗示了即使面对如此复杂的宇宙,也有人能够找到解答,展现出一种自信和豁达的态度。

最后,“松风涧水自谈玄,却笑区区论权实”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背景,通过“松风涧水自谈玄”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真理的存在。而“却笑区区论权实”则以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批评了那些过于执着于表面现象和实际利益的人,强调了超越这些局限,追求更深层次真理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巧妙运用,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真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123)

梵琦(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 字:楚石
  • 籍贯:浙江象山
  • 生卒年:?—1370

相关古诗词

鳌山赠仙岩金长老

有鳌山兮甚奇特,镇黄岩兮浮翠色。

峭崔嵬兮高崱屴,直上云端望何极。

君不见雪峰昔遇岩头老,三十年来尽颠倒。

流出胸襟盖天地,鳌山店上方成道。

龙鳞鳞,鱼鳞鳞,几番沧海飞红尘。

毗岚猛风吹不动,十洲三岛长如春。

形式: 古风

笑云

山中人笑云来去,几度欲留留不住。

一片西兮一片东,为谁挂在青松树。

有时卷,不论高低并近远。

有时舒,南北西东满太虚。

本自无心休问迹,悠扬散漫随风力。

白衣苍狗任纵横,返寂还空何处觅。

却恐山中云笑人,区区未免走红尘。

但能放下便安乐,所以长将云喻身。

形式: 古风

送可禅人

即心是佛无心道,不觉全身入荒草。

语拙今人笑古人,古人却笑今人巧。

后生晚长忌聪明,且要低头学老成。

却忆南泉好言语,嘱渠痴钝过平生。

形式: 古风

送宁侍者参方礼祖

佛祖丛中无位次,参方行脚谁家事。

随兴一念便乖张,莫向禅门探意旨。

须知真正道人家,到处忘怀悯自他。

烂沙浮沤盛满钵,閒来石上种莲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