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林亭

池亭才有二三亩,风景胜于千万家。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园花。

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

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这池塘边的小亭占地不过两三亩,但这里的风景比得上万千豪富之家。
翠绿的竹林整整齐齐排列,犹如深巷;红艳的花朵如同猩猩的热血染就,遍布半个花园。
我们并躺在床上,斜靠着枕头,直到春光殆尽;拿起笔,举着酒杯,消磨至夕阳西下。
从小相识的伙伴如今都已白发苍苍,现在相聚欢笑,切莫为岁月感慨叹息。

注释

池亭:池塘边的小亭子。
二三亩:形容面积不大,约等于几分地。
风景:景色。
千万家:形容非常多的家庭或地方。
瑟瑟林:形容竹林翠绿的声音或颜色。
全巷竹:整个巷子两边都是竹子。
猩猩血:形容花色鲜红如血。
半园花:半个园子里开满了花。
并床:一起躺在床上。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逢春尽:遇到春天的结束,指消磨春日时光。
援笔:提笔,准备写作或绘画。
持杯:手持酒杯,指饮酒。
丱角:儿童发髻,代指童年时期。
相知:相互了解,指朋友间的情谊。
白首:白头,指年老。
欢笑:欢乐的笑容。
莫咨嗟:不要叹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私家园林,通过对池塘、风景、竹林和花卉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诗中“瑟瑟林排全巷竹”一句,形象地表现出竹林在春风中的摇曳姿态,既传达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反映了听觉上的愉悦。“猩猩血染半园花”则是对红色花卉的生动描绘,通过“猩猩”一词,即刻引起读者对鲜艳颜色的联想。

诗人在“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中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情怀,似乎是在春光里享受着午睡的惬意,以及拿起笔墨和酒杯,伴随着斜阳,品味着生活的美好。最后两句“丱角相知成白首, 而今欢笑莫咨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即使时光流逝,头发变白,但依旧保持着欢快的心态,无需过多抱怨。

整首诗通过对私家园林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和人生的珍视与乐观态度。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岁晚言事寄乡中亲友

急景苍茫昼若昏,夜风乾峭触前轩。

寒威半入龙蛇窟,暖气全归草树根。

蜡烬凝来多碧焰,香醪滴处有冰痕。

尺书未达年应老,先被新春入故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岁晚苦寒

地气寒不畅,严风无定时。

挑灯青烬少,呵笔尺书迟。

白兔没已久,晨鸡僵未知。

伫看开圣历,喧煦立为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收两京后还上都兼访一二亲故

离堂千里客,归骑五陵人。

路转函关晚,烟开上苑新。

天涯将野服,阙下见乡亲。

问得存亡事,裁诗寄海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早发洞庭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

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

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