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话故丁秘监京师旧宅因而伤之

等閒荣谢已愁闻,况话三公极宠身。

青史尚为今世事,朱门不是旧时人。

文章散入诸蕃口,花药留添上国春。

生死交情浑易见,有谁过此为沾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轻易地听到荣华与凋零已让人忧愁,更何况谈论那些极受宠爱的高官。
历史仍然记录着当世之事,豪门大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
诗文流传到各个异族口中,花卉香料也增添了京城的春意。
生死之交的情感显而易见,又有谁能为这样的深情而落泪呢?

注释

等閒:轻易。
荣谢:荣华与凋零。
愁:忧愁。
况话:更何况谈论。
三公:古代高级官员。
极宠:极受宠爱。
青史:历史。
尚:仍然。
为:记录。
今世事:当世之事。
朱门:豪门大族。
旧时人:过去的人。
文章:诗文。
散入:流传到。
诸蕃:各个异族。
口:口中。
花药:花卉香料。
上国:京城。
生死交情:生死之交的情感。
浑易见:显而易见。
过此:超过这种情感。
沾巾:落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客有话故丁秘监京师旧宅因而伤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诗人通过对旧友旧地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思念和对现实变化的感慨。

首句“等閒荣谢已愁闻”中的“等閒”,在这里有闲适、无为的意味,指的是平淡而安逸的生活状态。而“荣谢”,则是指官职的升降,即荣获官职或辞去官职。诗人通过这两字,表达了对过往荣耀和失落的回忆与感受。

接着,“况话三公极宠身”中,“三公”通常指的是古代九卿中的最高三个官职,如太尉、司徒、司空等,这里用来泛指高官。诗人提到“三公”,是为了强调自己曾经的荣耀和现在的落差。

第三句“青史尚为今世事”中,“青史”指的是历史书籍,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往历史事件的记忆和反思,这些事件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在诗人的心中仍然是鲜活的。

紧接着的“朱门不是旧时人”,则透露出一种时代变迁、人事全非的情感。这里的“朱门”指的是官宦之家,曾经辉煌的地位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而诗中所说的“旧时人”,也早已物是人非。

下一句“文章散入诸蕃口”中的“文章”,在古代多指文学作品或文书。这里的“散入诸蕃口”,则形容诗人的作品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誉。

随后,“花药留添上国春”的“花药”通常指的是医药中的草本植物,这里比喻诗人对文学艺术的贡献能使国家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留添上国春”,则是希望这些贡献能够长久地保有,让国家文化永远生机勃勃。

最后两句“生死交情浑易见,有谁过此为沾巾”表达了诗人对深厚友谊的珍视和怀念。这里的“生死交情”,指的是生与死都无法改变的深刻情感。“有谁过此为沾巾”,则是诗人在问,是否有人能真正理解并分享这份感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变化无常的感慨。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庭树

不是栽培力,谁容此处生。

细声饶客睡,斜影与邻清。

地窄根犹迸,秋迟叶未惊。

虞人虽欲伐,却怕损檐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残叶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秋阴

一夜风声晓更狂,起来庭户顿凄凉。

不知红日在何处,时见黑云微有光。

天落水中兼雁影,露啼林罅带枫香。

愁人莫苦登高阁,说著江山已断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怀

褚冠斜顶对清秋,病骨支撑懒上楼。

辅世功夫何日是,少年滋味此生休。

山含红树随时老,天带黄昏一例愁。

自笑酒肠空半在,前村无处典鹴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