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读赵氏淳化诗集》。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才子之风雅不再、个人功名前途未遂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惆怅。
"少年曾诵习,误认古人诗。" 这两句反映出诗人年轻时对诗歌的热爱,以及由于才华横溢而可能将自家的作品误认为是古人的杰作。这既展现了诗人的自信,也流露出一丝自嘲。
"风雅世不重,姓名谁得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重视文学艺术和才华的感慨,以及对于个人名字和成就难以为世人所知的无奈。
"高情如隐者,薄宦过明时。" 这里“高情”指的是诗人的胸怀与抱负,而“隐者”则是形容那些不愿意或无法在世间显露头角的人物。而“薄宦”意味着仕途的清净无为,“明时”则可能暗示一个理想化的时代背景,或者是对现实中的明哲之治的一种向往。
"地下寻才鬼,应逢陆与皮。" 这两句则是在说诗人希望能够在地下找到那些被埋没的才子们,而“陆与皮”可能是指古代的贤才,比如陆游、皮日休等,他们虽已去世,但其才华仍然值得人们怀念和寻找。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不被重视、个人才华难以展现的深切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但未能充分发挥的人物的一种怀念之情。这首诗语言朴实,意蕴深长,是一篇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相结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