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牛学士知润州

诏从书殿理江干,江外生民识谏官。

京口浪花迎棹白,海门山色入楼寒。

茅君仙洞披图见,张祜诗牌拂藓看。

他日政成无一事,好吟新句寄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皇帝的命令从宫中下达,管理着江边事务,江边的百姓认识这位谏官。
在京口,白色的浪花拍打着船舷,海门的山色在寒意中映入楼窗。
在茅君的仙洞中,我打开地图游览,寻找张祜的诗牌,擦拭掉青苔细细观看。
将来有一天政事顺利,没有烦忧,我会悠闲地吟咏新诗,寄给远方的长安。

注释

诏:皇帝的命令。
书殿:宫中的文书处理处。
江干:江边。
生民:百姓。
谏官:直言进谏的官员。
京口:古代地名,今江苏镇江。
浪花:江水激起的白色泡沫。
海门:江海口。
山色:山的景色。
楼寒:楼中感受到的寒意。
茅君仙洞:传说中的仙人洞穴。
披图见:打开地图观看。
张祜诗牌:张祜的诗作。
拂藓看:擦拭干净后阅读。
政成:政事顺利。
无一事:没有烦忧的事情。
长安:古都,这里指朝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赴任的场景,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政治理想的向往。开篇“诏从书殿理江干”,表明诗人在接到诏令后,从朝廷的图书馆中踏上前往江边的旅程,以治理江防为职责。这不仅展示了官员的职责,也映射出诗人的学识。

“江外生民识谏官”则写出了百姓对这位官员的期待,希望他能听取百姓的声音,成为一位明智和善良的管理者。这里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官僚的期望,即他们不仅要有能力治理国家,还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倾听民意。

“京口浪花迎棹白,海门山色入楼寒”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其中“浪花迎棹白”形容波涛汹涌,水势浩大;“海门山色入楼寒”则写出了远处山色的苍翠和清冷的气氛,这些自然景象既是诗人的视觉体验,也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接着,“茅君仙洞披图见,张祜诗牌拂藓看”两句,分别提到了茅山的仙洞和张祜的诗碑。这两处古迹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点缀,也象征着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诗人通过这些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文学与先贤的尊崇之情。

最后,“他日政成无一事,好吟新句寄长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政治清明、百姓安宁的美好愿景,以及希望能够在那样的日子里,以诗歌来纪念这段旅程和心路历程。这里的“寄长安”暗示了对京城的思念,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中央政权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遗迹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图景和个人的文化追求。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送王司谏赴淮南转运

白兽樽前侍玉除,暂分邦计别宸居。

映淮风月供吟笔,拱极星辰伴使车。

别岸酒浓桑叶落,野亭霜薄菊花疏。

东南莫作三年调,红药香繁在直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冯学士入蜀

锦川宜共少年期,四十风情去未迟。

蚕市夜歌攲枕处,峨嵋春雪倚楼时。

休誇上直吟红药,多羡乘轺听子规。

莫学当初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史馆学士杨亿闽中迎侍

迎侍闽川去路长,才名官职过欧阳。

翰林贵族誇东榻,史馆清衔庆北堂。

别酒正逢寒菊绽,归舟应见早梅香。

拾遗健羡吟诗送,莫笑蹉跎两鬓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史馆赵寺丞出宰咸阳

县连秦汉旧离宫,分付诗人胜武功。

带职远辞书殿去,携家深入画图中。

庭莎晓润终南雨,槛竹寒摇渭水风。

百里封疆三馆客,折腰休叹似陶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