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上刑部郑侍郎

寄掩白云司,蜀都高卧时。

邻僧照寒竹,宿鸟动秋池。

帝诵嘉莲表,人吟宝剑诗。

石渠流月断,画角截江吹。

闲出黄金勒,前飞白鹭鹚。

公心外国说,重望两朝推。

静藓斜圭影,孤窗响锡枝。

兴幽松雪见,心苦砚冰知。

缘杖虫声切,过门马足迟。

漏残终卷读,日下大名垂。

平碛容雕上,仙山许狖窥。

数联金口出,死免愧丘为。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寄信给隐居在白云下的蜀都友人,那时他正悠闲地高卧
邻居僧人照亮了寒冷的竹林,夜晚宿鸟的鸣叫搅动了秋水池塘
皇帝诵读赞美莲花的表章,人们吟咏赞美宝剑的诗歌
月光洒在石渠上,断断续续,远处传来画角的江边吹奏
他悠闲地牵着镶有黄金装饰的马,白鹭展翅飞翔在他眼前
他的公正之心被外国所称颂,两朝都对他寄予厚望
静谧中,苔藓映照着斜倚的圭影,孤独的窗户回荡着锡杖敲击声
看到幽深的松雪,心中苦涩如砚冰,深知生活的艰辛
杖头虫鸣声切切,门外马蹄声因沉思而迟缓
夜深时分,读书完毕,日落之际,他的大名流传世间
广袤的沙漠允许猛禽雕翱翔,仙山之地允许猕猴窥探
他的智慧言论连篇累牍,即使去世,也无愧于古代贤者丘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蜀地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故土的思念和对政治生涯的无奈。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寒竹、秋池、嘉莲表、宝剑诗等,都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略带哀愁的情绪。

“寄掩白云司,蜀都高卧时”两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空间背景,是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山城之中。诗人通过“邻僧照寒竹,宿鸟动秋池”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情景。

“帝诵嘉莲表,人吟宝剑诗”则是对文化传统的颂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学和政治的双重追求。而“石渠流月断,画角截江吹”则是在描绘自然景观,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隔绝与孤独的情感。

“闲出黄金勒,前飞白鹭鹚”两句,通过对马匹和鸟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逃离束缚的一种向往。而“公心外国说,重望两朝推”则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同时也隐含着对个人政治地位不稳固的无奈。

后半部分的“静藓斜圭影,孤窗响锡枝”,通过对静谧环境和物象的声音描写,更深化了诗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凄清与孤寂。“兴幽松雪见,心苦砚冰知”则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

“缘杖虫声切,过门马足迟”两句,通过对细小声音和缓慢脚步的描写,表现了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而“漏残终卷读,日下大名垂”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知识和功业的追求,以及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最后,“平碛容雕上,仙山许狖窥。数联金口出,死免愧丘为”,通过对远离尘世之地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超脱现实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面对生死无常的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人物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170)

李洞(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晚唐诗人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 字:才江

相关古诗词

题竹溪禅院

溪边山一色,水拥竹千竿。

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

风摇瓶影碎,沙陷履痕端。

爽极青崖树,平流绿峡滩。

闲来披衲数,涨后卷经看。

三境通禅寂,嚣尘染著难。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题咸阳楼

晚亚古城门,凭高黯客魂。

塞侵秦旧国,河浸汉荒村。

客路飏书烬,人家带水痕。

猎频虚冢穴,耕苦露松根。

墙外峰黏汉,冰中日晃原。

断碑移作砌,广第灌成园。

北马疑眠碛,南人忆钓湓。

桥闲野鹿过,街静禁鸦翻。

滩鼓城隍动,云冲太白昏。

标衣多吕裔,荷锸或刘孙。

吊问难知主,登攀强滴樽。

不能扶壮势,冠剑惜乾坤。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赠兴善彻公上人

师资怀剑外,徒步管街东。

九里山横烧,三条木落风。

古池曾看鹤,新塔未吟虫。

夜久龙髯冷,年多麈尾空。

心宗本无碍,问学岂难同。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怀张乔张霞

西风吹雨叶还飘,忆我同袍隔海涛。

江塔眺山青入佛,边城履雪白连雕。

身离世界归天竺,影挂虚空度石桥。

应念无成独流转,懒磨铜片鬓毛焦。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