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西塞山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

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

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

终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空旷的江面与平原一同流逝,风中的小岛上芦苇嗖嗖作响。
落日挂在西边的山峰上,孤单的船帆驶向北方的沙洲。
边境的大雁飞过汉水入长江的口,楚地的树木伸出吴地的那一头。
最终一切融入高高的云层里,身心倚靠在一块石头上休息。

注释

空江:空旷的江面。
平野:平坦的原野。
风岛:受风的岛屿。
苇:芦苇。
飕飕:象声词,形容风声或其他快速摩擦的声音。
残日:落日,即将消失的太阳。
衔:这里指太阳仿佛被山峰含住,快要落下。
西塞:西边的山峰或关塞。
孤帆:单独的一艘船帆。
北洲:北方的沙洲。
边鸿:边境地区的大雁。
渡:横过,越过。
汉口:汉水汇入长江的地方,这里代指长江流域。
楚树:楚地的树木,楚为古国名,大致位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吴头:吴地的边界,吴为古国名,大致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
终入:最终进入。
高云:高空中的云层。
身依:身体依靠。
片石:一块石头。
休:休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行舟图景。开篇“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飔”两句,通过对江面和野地的描写,以及风中摇曳的芦苇,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接下来的“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则展示了诗人在夕阳的映照下,独自驾着小舟向北行进的情景。这里的“西塞”可能指的是边疆地区,而“孤帆”则强调了诗人孤独旅途中的寂寞。

第三句“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中,“边鸿”可能是指边境的鸿雁,这里用来增添行程的遥远与荒凉感。汉口和吴头则是地理上的概念,通过它们的提及,诗人描绘了自己舟行的广阔范围。

最后两句“终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表达了诗人最终找到了一个安歇之所,在高耸的云层中,靠着一块岩石稍作休息。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自然之美,也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孤独旅途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他对于自由和解脱的向往。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过陆鸿渐旧居

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

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书。

种竹岸香连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如今若更生来此,知有何人赠白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过陈陶处士旧居

一室贮琴尊,诗皆大雅言。

夜过秋竹寺,醉打老僧门。

远烧来篱下,寒蔬簇石根。

闲庭除鹤迹,半是杖头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过荆门

路出荆门远,行行日欲西。

草枯蛮冢乱,山断汉江低。

野店丛蒿短,烟村簇树齐。

翻思故林去,在处有猿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过商山

叠叠叠岚寒,红尘翠里盘。

前程有名利,此路莫艰难。

云水侵天老,轮蹄到月残。

何能寻四皓,过尽见长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