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徽州

白傅庭前正解船,梦中忽已过番川。

红尘冉冉行天上,黄道骎骎近日边。

石洞歙溪俱可砚,山肥徽路总堪田。

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白傅的庭院前刚刚解开船只,梦境中忽然已经渡过了番川。
红尘在天空缓缓飘动,太阳快速接近天边。
石洞和歙溪都适宜作为砚台,山峦肥沃的徽州道路适合耕田。
我想要带着茅草在此地安居,但无奈功名未了的缘分还未结束。

注释

白傅: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解船:解开系船的绳索,准备启程。
番川:可能指外国或远方的河流。
红尘:泛指人世间纷扰之地。
冉冉:缓缓上升或移动的样子。
骎骎:形容马跑得快,这里比喻太阳快速移动。
石洞:指可供书写的石头。
歙溪:地名,指安徽歙县附近的溪流。
砚:古代书写工具,磨墨用的石板。
山肥:形容土地肥沃。
徽路:徽州的道路。
侨居:寄居他乡。
功名:指科举功名或官职。
了缘:了结缘分,完成某种责任或义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行舟至徽州的景象,抒发了对自然美景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未就的无奈。诗中的意境淡远,语言清新。

"白傅庭前正解船,梦中忽已过番川。" 这两句写出了行舟在白傅庭前的水面缓缓移动,而诗人在梦中却已经不知不觉地越过了番川,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红尘冉冉行天上,黄道骎骎近日边。" 这两句描绘出尘世俗务如同红色云雾般在天空中飘浮,而黄道(可能指的是黄昏时分)却又接近了太阳的边缘,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石洞歙溪俱可砚,山肥徽路总堪田。" 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以及对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赞美之情。

"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 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放下一切去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又被功名未就的现实羁绊,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充满了诗人的无奈和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世故的无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又借韵小行

杖屦寻诗问所由,一天草木叶知秋。

天低云淡村村好,雨过山深物物幽。

斑驳岩头苔藓湿,钩辀树尾鸟声柔。

眼前不见市朝事,始笑从前利禄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刘和州(其二)

草树荒寒晚叶枯,又寻短棹泛焦湖。

场经古战心欲折,客老诸侯饥更驱。

去国寂寥从白眼,筹边谋画看洪儒。

袖诗来谒公应记,曾说襄阳厕座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上张紫微真仙

真仙元是昔于湖,今在高楼何处居。

非玉不容陪伟论,拨灰犹为作行书。

云霞缥缈来旌节,琼玖玲珑闻佩琚。

幽显殊途人世隔,冷风吹雨送回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上周少保(其二)

早被儒冠误,依稀老更侵。

科名数行泪,岐路一生心。

自惜亡猿木,谁怜跃冶金。

使无钟鼎志,何地可山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