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它描绘了诗人游览山洞的景象和心境。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寄托,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文化遗迹的怀念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这两句通过山路蜿蜒曲折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如同蛇行般的道路,既有力量又富含韵味。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这里诗人突然发现溪水湍急,竞相观看洞门的情景,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和探索。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山光水色,还通过“唐人昔未到”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怀旧。同时,“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则透露出一种时代变迁、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最后,“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诗人在山中遇到一位隐者,被劝说留下几句话,于是勉强地将这段话刻在石壁上。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长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寄题清溪寺

口舌安足恃,韩非死说难。

自知不可用,鬼谷乃真奸。

遗书今未亡,小数不足观。

秦、仪固新学,见利不知患。

嗟时无桓、文,使彼二子颠。

死败无足怪,夫子固使然。

君看巧更穷,不若愚自安。

遗宫若有神,颔首然吾言。

形式: 古风

留题峡州甘泉寺

轻舟横江来,吊古悲纯孝。

逶迤寻远迹,婉娈见遗貌。

清泉不可挹,涸尽空石窖。

古人飘何之,惟有风竹闹。

行行玩村落,户户悬网罩。

民风坦和平,开户夜无钞。

丛林富笋茹,平野绝虎豹。

嗟哉此乐乡,毋乃姜子教。

形式: 古风 押[效]韵

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势今无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灭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息壤诗,并叙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使民前知,是役于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