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山望硖石湖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閒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湖上轻声歌唱的采菱女划船归来,湖边树木掩映,南湖像镜子一样展开。
平原上的烟雾飘浮,夕阳低垂,小径上新长的青苔显得格外细嫩。
这里居民住得偏远,常无琐事烦扰,太守官务清闲,喜欢独自前来。
还记得在长安时与人论诗的情景,至今仍然独自对着书台感到惆怅。

注释

菱歌:采菱人的歌声。
棹舟:划船。
南湖:湖泊名。
鉴:镜子。
平障:平坦的原野。
烟浮:烟雾飘浮。
落日:夕阳。
出溪路:从溪流旁的小路。
居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地僻:地理位置偏僻。
无事:没有纷扰的事情。
太守:古代地方官职名称。
閒:空闲。
犹忆:仍然记得。
长安:古都城名,今陕西西安。
论诗句:讨论诗歌。
至今:直到现在。
惆怅:感伤, 思绪万千。
独书台:独自的书桌或写作的地方。

鉴赏

此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图景,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开篇“菱歌清唱棹舟回”一句,以轻快的船夫歌声作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情趣。“树里南湖似鉴开”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湖面比作明镜,不仅突出了湖水的清澈,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深远。

诗中间两句“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景象,以及山谷间小溪蜿蜒而出的幽静。这里,“低落日”表达了一天之际渐入暮色的感慨,而“出溪路细长新苔”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生长变化的观察和欣赏。

接着,“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閒好独来”,揭示了乡村生活的淡泊与简朴,同时反映出作为太守的诗人,在空闲时光喜欢独自前来此处享受这份宁静。这种情感表达也隐含着诗人对权贵生活的某种厌倦和逃避。

最后两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则流露出诗人的乡愁与文学追求。在这里,“犹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而“至今惆怅独书台”则展现了诗人在寂寞中寻找灵感,通过写作来抒发情感和回忆往事。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同时,也透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脱与逃避。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登西楼忆行简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蔟蔟,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答苏庶子

偶作关东使,重陪洛下游。

病来从断酒,老去可禁愁。

款曲偏青眼,蹉跎各白头。

蓬山闲气味,依约似龙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答林泉

好住旧林泉,回头一怅然。

渐知吾潦倒,深愧尔留连。

欲作栖云计,须营种黍钱。

更容求一郡,不得亦归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

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

鸡黍重回千里驾,林园闇换四年春。

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

闻道经营费心力,忍教成后属他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