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羽叶笼盘石,虬枝拂画堂。
夜声含素瑟,晓影逼扶桑。
好借鸾为瑞,无容麝损香。
宁知千载后,祇美召公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深静谧的庭院景象,通过对植物形态和声影变化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感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羽叶笼盘石,虬枝拂画堂"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庭院中树木的姿态。"羽叶"指的是树叶像鸟翼一样舒展开来,而"笼盘石"则形象地表达了树叶覆盖下的石头,仿佛被一层绿意所笼罩。"虬枝拂画堂"中的"虬枝"描绘了树枝曲折如同龙蛇缠绕的姿态,而"拂画堂"则表明这些枝条几乎要触及到屋脊。
接着,"夜声含素瑟,晓影逼扶桑"两句捕捉了时间流转和光影变化带来的意境。"夜声含素瑟"中"素瑟"指的是清晨的露水或轻微的霜冻,这里的"夜声"可能是指夜间树木在风中的低语,而这种声音仿佛被清晨的露水所吸收和滋润,显得格外纯净。"晓影逼扶桑"则描绘了早晨时分,阳光初照,树影投射到墙壁上,与日出之处相呼应。
在"好借鸾为瑞, 无容麝损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鸾"是一种传说中的吉祥鸟,而"麝"则是香料的来源。这里"好借鸾为瑞"表明诗人希望能有吉兆降临,而"无容麝损香"则强调了对于纯净和美好的追求,不愿意让任何污染或破坏这种美丽。
最后,"宁知千载后,祇美召公棠"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美好期待。这里的"宁知"意味着即便是千年之后,诗人仍然希望庭院中的树木能够保持其美丽,而"召公棠"指的是历史上召公所植之棠,象征着长久和传世。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美好和吉祥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静谧生活和永恒美好的向往。
不详
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
紫雾函灯檠,彤霞逼绮寮。
吴宫何薄命,楚梦不终朝。
半被曾羞问,邻墙却悔招。
莫移风雨怨,更嘱鹊为桥。
华林家声世不渝,云仍次第秉鱼须。
乌衣门大容高盖,蝌蚪书多聚硕儒。
里巷当今为甲族,风烟从古是仙都。
岂惟一榻留徐孺,食客三千兼鲙鲈。
久厌侯鲭静室来,卜居邻近钓鱼台。
旧山鹤怨无钱买,新竹僧同借宅栽。
斗酒谁从杨子学,扁舟空访戴逵回。
抽毫有污东阳望,但惜明时老涧才。
碧树阴浓扣砌平,华亭归梦晓频惊。
仙经若未标奇相,琴操何因寄恨声。
养气自怜鸡善胜,全身却许雁能鸣。
芝田玉水春云伴,可得乘轩是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