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

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

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赤脚拄着巴藤过河,曾经多少次这样淌水而过。
完全不追求世俗权力,没有留下官印,他并非悠闲出家的僧人。
可能是初次来到熊耳山,现在开始攀登牛头峰。
这里的景色特别吸引人,我想画下来,然后寄给在吴兴的朋友柳某。

注释

跣足:赤脚。
巴藤:一种攀爬植物。
潺湲:流水声,形容水流缓缓。
几曾:曾经多次。
尽权:完全放弃权力。
著印:留下官印,指做官。
登闲僧:出家修行、无欲无求的僧人。
熊耳:地名,山名。
初到:初次到达。
牛头:另一座山名。
画来:画下这幅景象。
柳吴兴:柳姓的朋友在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诗人似乎在描述一位僧人的行动。"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表达了僧人用藤条帮助过河的动作,给人一种自然、随缘的感觉。而"尽权无著印,不是登闲僧"则透露出诗中僧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或修行态度,可能在强调他的行为不是为了炫耀或名利。

接下来的两句"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继续描绘了僧人行动的场景。这里提到的“熊耳”和“牛头”,是否指代特定的地点或者是比喻表达,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最后两句"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则可能是在说某种情感或物品的传递,其中“画来”可能是一幅画作,“偏觉好”表示诗人对这份传递的喜爱。而“将寄柳吴兴”则是表达一种送别或者馈赠之意,通过柳树和吴兴(地名)来传达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淡远,反映出古代僧人与世俗交流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上卢使君

一别旌旗已一年,二林真子劝安禅。

常思双戟华堂里,还似孤峰峭壁前。

步出林泉多吉梦,帆侵分野入祥烟。

自怜酷似随阳雁,霜打风飘到日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上卢使君二首(其一)

一领彤弓下赤墀,惟将清净作藩篱。

马卿山岳金相似,张绪风情柳不如。

心染烟霞新句出,笔驱奸蠹宿根隳。

鄱阳黎庶还堪羡,头有重天足有氂。

形式: 七言律诗

上卢使君二首(其二)

司马迁文亚圣人,三头九陌碾香尘。

尽传棣萼麟兼凤,终作昌朝甫与申。

楼耸娇歌疏雨过,风含和气满城春。

因知寰海升平去,又见高宗梦里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上宋使君

折桂文如锦,分忧力若春。

位高空倚命,诗妙古无人。

有感禾争熟,无私吏尽贫。

野人如有幸,应得见陶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