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蔓草萧森曲岸摧,水笼沙浅露莓苔。
更无蔟蔟红妆点,犹有双双翠羽来。
雨细几逢耕犊去,日斜时见钓人回。
繁华自古皆相似,金谷荒园土一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池边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与现在荒凉之间反差的感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使得画面生动而又带有深刻的哲思。
“蔓草萧森曲岸摧,水笼沙浅露莓苔。”开篇即以草木与水景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蔓草随风摇曳,曲岸线条柔和,而水中的沙洲浅显,莓苔在石头上缓缓生长,营造了一种自然而又略带荒凉的情境。
“更无蔟蔟红妆点,犹有双双翠羽来。”这两句诗转换了焦点,从植物到动物,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没有了过去繁盛时节的花朵,只剩下偶尔飞来的鸟儿,它们的翠绿色泽似乎在提醒着观者,即便是在荒凉中也能寻找到生命力。
“雨细几逢耕犊去,日斜时见钓人回。”雨后的田野和归家的渔人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循环。诗中的景物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隐含着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繁华自古皆相似,金谷荒园土一堆。”最后两句诗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无论是过去的繁盛还是现在的荒凉,都不过是一地之土,最终归于尘封。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感慨,更是对人间荣枯更迭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以及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杨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
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青。
前路莫知霜凛凛,故乡何处雁冥冥。
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
一片苔床水漱痕,何人清赏动乾坤。
谪仙醉后云为态,野客吟时月作魂。
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
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
零落攲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寺在五峰阴,穿缘一径寻。
云藏古殿暗,石护小房深。
宿鸟连僧定,寒猿应客吟。
上方应见海,月出试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