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

杖藜随步到琼宫,满目幽奇景莫穷。

山锁九层虽极远,洞庭五处自相通。

侵云天柱笼朝雾,傍水清阴弄晚风。

可惜春禽啼晓月,又催行李过江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拄着藜杖漫步来到仙境般的宫殿,满眼的幽深奇异景色无穷无尽。
虽然高山重重阻隔看似遥远,但洞庭湖的五个地方却能彼此相连。
高耸入云的天柱峰被朝霞笼罩,傍水的清凉树荫在晚风中摇曳。
可惜的是,早晨的鸟儿在啼鸣,又唤起我踏上旅程,越过江东去。

注释

杖藜:藜杖,一种竹制的手杖。
琼宫:美玉般华丽的宫殿,比喻仙境。
幽奇:幽深而奇特的景色。
穷:尽头,此处指无法穷尽。
山锁:山峦阻隔。
九层:形容山峰高峻。
相通:相互连接。
侵云:插入云霄。
天柱:形容高大的山峰。
朝雾:早晨的雾气。
傍水:靠近水面。
清阴:清凉的树荫。
晚风:傍晚的风。
春禽:春天的鸟儿。
啼晓月:在拂晓时分鸣叫。
行李:行装,这里指旅行。
江东:长江以东地区,古代常用以指代江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洞霄宫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和个人旅途中春光易逝的无奈。诗人刘过以其精湛的笔法,将洞霄宫的奇特景致描摹得淋漓尽致。

首句“杖藜随步到琼宫”通过“杖藜”的细节,传达出行者手持拐杖,一步一脚踏上仙境般的琼宫的画面。“满目幽奇景莫穷”则表明诗人眼前展开的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无尽的美丽风光。

接下来的“山锁九层虽极远,洞庭五处自相通”透露出洞霄宫不仅仅是自然之美,更蕴含着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写,暗示了洞霄宫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强调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景观。

“侵云天柱笼朝雾,傍水清阴弄晚风”两句,则是对光影变化的细腻捕捉。诗人用“侵云天柱”的壮丽描写,以及“傍水清阴”的柔美笔触,勾勒出一个既有气势又不失温婉的自然界。

最后,“可惜春禽啼晓月, 又催行李过江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不得不继续旅途中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这里的“春禽啼晓月”生动地描绘出清晨鸟鸣之声,点缀在春夜的宁静氛围中,而“催行李过江东”则是诗人旅途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他不得不向前看、不断前进的宿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霄宫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深邃思想。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

匏大从来速售难,依人高戴误儒冠。

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

世间多少不平事,盍向庐山静处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王东乡归天台(其二)

千岩万壑天台路,一日分为两日程。

事可语人酬对易,面无惭色去留轻。

放开笔下閒风月,收敛胸中旧甲兵。

世事看来忙不得,百年到手是功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刘从周教授

凤阁鸾台次第留,此生何必为身谋。

工夫到易通三圣,洁白持身第一流。

桑梓静思如子少,萍蓬自叹此生浮。

还乡若有过从便,会尽人间只点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刘允叔还浙东

树倒群公尚不飞,先生于此独知几。

杀身无益事成败,闭口不言心是非。

吴渚莼鲈张翰去,鉴湖风月贺章归。

从教血染长安市,一舸清风眠钓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