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六首(其六)

霜天寥落思无穷,不奈楼高逼望中。

四面溪山徒满目,九秋宫殿自危空。

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

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寒霜满天思绪绵长,高楼矗立视线受阻。
四周的溪山尽收眼底,深秋的宫殿空荡孤独。
云层横过远方山岭,直上云霄,夕阳余晖斑驳纷乱。
满腔愁绪难以言表,与谁共诉这西风中的哀伤。

注释

霜天:寒冷的天气。
寥落:冷清、稀疏。
思无穷:思绪无尽。
不奈:无法忍受。
楼高:高楼。
逼望中:阻挡视线。
四面:周围。
溪山:山川溪流。
徒:徒然,白白地。
满目:满眼。
九秋:深秋。
宫殿:皇宫。
自危空:独自显得空荡危险。
云横:云层横跨。
远峤:远处的山峰。
千寻直:直插云霄。
霞乱:夕阳的霞光纷乱。
数缕红:几缕红色的霞光。
无限伤情:无尽的悲伤情绪。
言不到:无法用言语表达。
共谁:与谁一起。
开口:启齿。
向西风:对着西风诉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秋游六首(其六)》,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首句“霜天寥落思无穷”,以霜天的清冷和寂寥,引出诗人无尽的思绪。接着,“不奈楼高逼望中”表达了高楼之上,视野开阔却也倍感孤独与无奈。

“四面溪山徒满目”,写出了四周山水虽美,但因宫殿的荒凉而显得凄凉,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慨。“九秋宫殿自危空”,进一步强调了宫殿的荒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王朝的衰败。

“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通过描绘云彩横亘山岭,夕阳余晖斑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凄美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思考。

最后两句“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伤感,这种情感无法言表,只能对着西风默默倾诉,表达了深深的孤寂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秋游六首(其五)

九月风光虽已暮,中州景物未全衰。

眼观秋色千万里,手把黄花三两枝。

美酒易消闲岁月,青铜休照老容仪。

若言必使他人信,沥尽丹诚谁肯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四)

家住南城水竹涯,乘秋行乐未尝亏。

轻寒气候我自爱,半醉光阴人莫知。

信马天街微雨后,凭栏僧阁晚晴时。

十年美景追寻遍,好向风前摘白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三)

八月光阴未甚凄,松亭竹树尤为宜。

况当昼夜初停处,正是炎凉得所时。

明月入怀如有意,好风迎面似相知。

闲人歌咏自怡悦,不管朝廷不采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二)

先秋颢气已潜生,洛邑方知节候平。

庭院乍凉人共喜,园林经雨气尤清。

回舟伊水风微溜,缓辔天津月正明。

自有皋夔分圣念,好将诗酒乐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