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僧智昕西归

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平生指庚壬,终老投此身。

筑室颍川市,西望长悲辛。

故山比丘僧,茧足超峨岷。

归涂三千里,秋风入衣巾。

北崦百步外,我梦一室新。

速营三间堂,永奉两足尊。

我归要有时,久远与子亲。

悟老非凡僧,瓦砾化金银。

归来味玄言,见日当自陈。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老者寄居在东岩,四周寂寥无人。
清冷的泉水只有八尺深,其中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在月光下婆娑起舞,松林中与夜晚相伴。
他一生追求真理,最终选择在此度过余生。
他在颍川市建屋,西望时满心悲伤。
怀念故乡的僧侣,他们艰难跋涉过峨眉和岷山。
归乡之路长达三千,秋风吹过衣裳,带来凉意。
北山之外,我梦见一室焕然一新。
我计划建造三间厅堂,永远供奉两位尊贵的双亲。
我知道回归的日子会来,长久地与你亲近。
我领悟到,老去并非寻常僧人的命运。
回归后品味深奥的话语,见到太阳时我会坦诚相告。

注释

东岩:东边的岩石。
萧然:寂静、空旷。
清冷泉:清澈寒冷的泉水。
白发人:年迈的老人。
婆娑:轻盈摇摆的样子。
庚壬:古人指代天干,象征真理。
瓦砾:破碎的砖瓦,比喻贫穷。
玄言:深奥的道理或言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广福僧智昕西归》,描绘了一位名叫智昕的老僧人回归故里的场景。诗中,智昕居住在偏远的东岩,四周寂静无人,只有清澈的泉水和明亮的月色陪伴。他以松为友,度过夜晚,一生致力于修行,最终选择在颖川市附近筑屋,常常怀念家乡和僧侣同伴。他的归途遥远,秋风吹过衣襟,满含思乡之情。

诗人想象智昕的故山僧侣生活,茧足跋涉,超越崇山峻岭,表达了对智昕坚韧精神的敬佩。他还设想自己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为智昕建造新居,表达对师长的深深敬意和长久的亲情。最后,诗人想象智昕的智慧将使平凡的瓦砾化为金银,暗示其佛法深厚,期待有朝一日能亲耳聆听他的教诲。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描绘了智昕的僧人生活,又寄托了诗人对友情和智慧的追求,展现了宋诗的内省与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马上见卖芍药戏赠张厚之二绝(其一)

春风欲尽无寻处,尽向南园芍药中。

过尽此花真尽也,此生应与此花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中秋见月寄子瞻

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形式: 古风

中秋夜八绝(其一)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月]韵

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其一)

山西旧将本书生,归老岩间未厌兵。

卧闻布水中宵起,错认边风万马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