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八万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别立异名。
十二围陀及疏论,慇勤三六不须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体现了佛教思想。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理的深刻领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万物本质一致与表象差异的理解。
"八万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别立异名。" 这两句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即尽管有无数种现象,但它们都源自于同一种根本原理。这里的“八万四千”是一个泛指众多的说法,强调了宇宙间万物之繁多,而“同一理”则揭示了一切现象背后的统一本质。同时,这些不同的现象又各有其名称和特性,体现了差异与区别。
"十二围陀及疏论,慇勤三六不须生。" 这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佛教修行的方法与目的。“十二围陀”是佛教中的一种禅定法门,而“疏论”则可能指的是对佛教经典的详细解释或评论。这两者都是佛教徒在追求智慧、悟到真理过程中的修炼方式。而最后,“慇勤三六不须生”表达了通过努力修行,达到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将佛教哲学思想以诗歌形式展现出来,展示了作者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以及对佛法修行的认识。
不详
俗务不废作,内秘贪心学。
世上假名闻,超然总莫着。
息念三界空,无求出五浊。
法报皆圆满,意根成正觉。
若能如此修,轮王亦不博。
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我是凡夫身,乐说真如理。
为性不悭贪,常行平等施。
凡夫事有为,佛智超生死。
作佛作凡夫,一切自繇你。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竟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