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乱山波上远,片片似修眉。
山下蘼芜草,春来感别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乱山波上远,片片似修眉",诗人将远处的山峦比喻为女子修长的眉毛,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飘渺。"山下蘼芜草,春来感别离",蘼芜草在春天生长,引发诗人对季节更替和离别的感慨,暗含淡淡的离愁。整体来看,这首《漫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中流露出的情感。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要路何曾著,閒门积渐多。
五陵松柏外,随雨上盘陀。
芳草满春原,青骊度郭门。
回看天厩上,若个是承恩。
鹤岭翠微分,山行半白云。
停骖不忍去,前路市声闻。
静夜月微明,翛然万籁清。
山禽忽飞起,偏傍竹林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