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五)玉女窗

玉洞倚霞壁,天窗露微明。

骖鸾去不返,啼鸟空相惊。

万木自亏蔽,扪萝复谁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玉洞依着朝霞的墙壁,天窗透出微微的曙光。
驾驭鸾鸟离去不再返回,只有啼鸣的鸟儿徒然受惊。
万木丛中自我遮蔽,攀援藤萝又有何人能懂我心。

注释

玉洞:指仙人或隐士居住的洞府,象征高洁之地。
霞壁:朝霞映照的墙壁,形容景色绚丽。
骖鸾: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这里指仙人乘坐。
啼鸟:鸟儿的叫声,常用来表达孤独或哀伤。
亏蔽:遮蔽,此处指树木茂密导致视线受限。
扪萝:攀援藤萝,象征寻求出路或寄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中景象。"玉洞倚霞壁",以瑰丽的色彩勾勒出一个如仙境般的玉质洞穴,依傍着朝霞映照的崖壁,显得异常生动。"天窗露微明",透过洞顶的缝隙,透露出一丝晨曦的光芒,增添了神秘感。

"骖鸾去不返",诗人借用神话中的仙鸟鸾凤,暗示了超凡脱俗的氛围,似乎有仙人乘鸾而去,留下空寂的山林和啼鸣的鸟儿,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啼鸟空相惊",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空旷与孤独感,鸟儿的叫声在寂静中显得尤为突兀。

"万木自亏蔽",诗人通过描绘茂密的树木,展现了山中自然的勃勃生机,同时也隐含了人迹罕至的幽深。"扪萝复谁情",攀援藤萝,诗人仿佛在探寻那离去仙人的踪迹,流露出对超然之境的向往和对人世情感的反思。

整体来看,梅尧臣的《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五)玉女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嵩山玉女窗的神秘景象,寓言性地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感慨。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六)玉女捣衣石

幽石称捣衣,捣衣人不见。

云缨白飘飖,岩树长葱茜。

犹应寒夜中,山月来铺练。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四)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

税驾绿岩前,攀萝不知倦。

人从树杪来,路向云端转。

忽觉在烟霓,回看峰岭变。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同次道游相国寺买得翠玉罂一枚

古寺老柏下,叟货翠玉罂。

兽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

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

我独何为者,忽见目以惊。

家无半钟畜,不吝百金轻。

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

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