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

智琼额黄且勿誇,回眼视此风前葩。

家家融蜡作杏蒂,岁岁逢梅是蜡花。

世间真伪非两法,映日细看真是蜡。

我今嚼蜡已甘腴,况此有味蜡不如。

只愁繁香欺定力,薰我欲醉须人扶。

不辞花前醉倒卧经月,是酒是香君试别。

形式: 古风

翻译

不要过分夸赞智琼额上的黄色妆饰,她转眼看向这风前的花朵。
家家户户融化的蜡烛制成杏花般的形状,每年遇见的梅花都是蜡做的花。
世间的真实与虚假并非只有两种方法辨别,仔细照见,才知道这些都是蜡制品。
我现在已经习惯咀嚼蜡的滋味,更何况这种有味道的蜡更胜一筹。
只担心浓郁的香气会消磨我的定力,熏得我醉倒,需要有人扶持。
我不怕在花前醉倒,甚至可能躺上一个月,你要分辨这是酒还是香。

注释

智琼:女子名。
额黄:古代女子额上的黄色妆饰。
风前葩:指盛开的花朵。
蜡花:用蜡制作的梅花。
映日:阳光照射。
嚼蜡:比喻忍受或习惯某种难吃的事物。
甘腴:甜美或丰富。
繁香:浓郁的香气。
定力:保持清醒或坚定的能力。
经月:经过一个月,形容时间长。
是酒是香:分辨不清是酒还是香气。
试别:尝试区分。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蜡梅》诗,通过对蜡梅花的独特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腊梅的喜爱和独特感受。首句“智琼额黄且勿誇”,以智琼比喻蜡梅花的黄色,暗示其色泽之美,但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次句“回眼视此风前葩”,诗人转而凝视蜡梅花,将其置于风中,凸显其坚韧与清雅。

接下来两句“家家融蜡作杏蒂,岁岁逢梅是蜡花”运用了比喻,将蜡梅比作融化的蜡制成的杏蒂,形象地描绘出蜡梅的形态和质感,同时也暗含了蜡梅在寒冬中绽放的不易。诗人进一步指出,世间真假难辨,唯有蜡梅在阳光下才能显露出真实身份——蜡质的质地。

“我今嚼蜡已甘腴,况此有味蜡不如”表达了诗人对蜡梅的独特品味,认为咀嚼蜡梅虽有滋味,但还是不及蜡梅本身的风味。诗人担心蜡梅浓郁的香气会让人难以抵挡,甚至可能醉倒,“熏我欲醉须人扶”,流露出对蜡梅香气的深深迷恋。

最后两句“不辞花前醉倒卧经月,是酒是香君试别”,诗人愿意在花前沉醉,甚至长眠不起,以此来体验蜡梅的香气,让读者自行分辨这是酒香还是花香,展现出诗人对蜡梅之美的极度欣赏和痴迷。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蜡梅的美质和香气,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墨戏二首(其一)兰

鄂州迁客一花说,仇池老仙五字铭。

并入晴窗三昧手,不须辛苦读骚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题大龙湫

晓行苍壁中,穷处仍高崖。

白龙三百丈,欲下层颠来。

映日洒飞雨,绕山行怒雷。

潭影纳浩荡,云气扶崔嵬。

小儒叹造化,办此何雄哉。

亦知天下绝,尊者所徘徊。

三生清净愿,俗缘故难开。

践胜吾岂敢,稽首傥兴哀。

形式: 古风

题长冈亭呈德升大光

久客不忘归,如头垢思沐。

身行江海滨,梦绕嵩少麓。

马何预得失,鵩何了淹速。

匣中三尺水,瘴雨生新绿。

胡为古驿中,坐听风吟木。

既非还吴张,亦异赴洛陆。

两公茂名实,自是宜鼎轴。

发发不可迟,帝言频郁穆。

形式: 古风

题长乐亭

远山云迷颠,近山净如沐。

客子曳竹舆,伊鸦过山麓。

我行一何迟,时序一何速。

东风所经过,林水一时绿。

疏雨忽飞坠,声在道边木。

淑气自远归,光景变川陆。

遥知存存子,明亦戒征轴。

霁色虽宜诗,不见此清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