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三)眺远台

山似高人长远人,不登高处见无因。

筑台土石无多子,照眼峰峦得许新。

阵马奔腾时绝远,风涛舒卷忽无垠。

白云自是逃名处,犹恐此中藏隐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山像高洁的人永立远方,除非登高才能见到他的原因。
建造的土石平台并不多,但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峰峦景色。
战马奔驰时身影消失在远方,风浪翻滚间忽然展现出无边的景象。
白云悠然自在于此,却仍担心这里隐藏着避世之人。

注释

山似:比喻山像。
高人:品格高尚的人。
长远人:永远矗立在那里的人。
不登高处:不登上高处。
见无因:无法看到其原因或意义。
筑台:建造平台。
土石无多子:使用的土石不多。
照眼:映入眼帘。
峰峦得许新:峰峦显得新颖。
阵马奔腾:战马疾驰。
时绝远:瞬间消失在远方。
风涛舒卷:风浪起伏。
忽无垠:忽然变得无边无际。
白云:象征超脱世俗的自由。
逃名处:避名之处。
此中:这里。
藏隐沦:隐藏避世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景与人文交融的画面。诗人以"山似高人长远人"起笔,将山比作高洁的隐士,暗示了山的深远与高洁之态。接着,通过"不登高处见无因",表达了登高才能领略美景的观点,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筑台土石无多子"写的是在山上建造眺远台的过程,虽然工程不大,但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新的风景。"照眼峰峦得许新"进一步描绘了眺远台上所见的壮观山峦,给人以清新之感。

"阵马奔腾时绝远,风涛舒卷忽无垠"运用比喻,将山势起伏比作风波荡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广阔。最后,诗人以"白云自是逃名处,犹恐此中藏隐沦"收尾,寓意白云飘渺之地正是避世隐居的理想之所,然而即使如此,诗人仍担心这里可能隐藏着不愿被尘世打扰的隐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苏辙作为宋代文人,其诗作常有哲理思考,此诗也不例外。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四)濯缨庵

临池濯足惜泉清,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钓鱼谁与话西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王定国寄刘贡父

度岭当年惜远行,过淮今日似前生。

留连秋思江侵海,摇荡春心花满城。

欲寄尺书慵把笔,偶闻佳句独含情。

何时复看清虚会,醉听秦筝促柱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王适新葺小室

向日堂东一室存,竹为窗壁席为门。

心如白月光长照,气结丹砂体自温。

饭软莫嫌红米贱,酒香故取泼醅浑。

他年一笑同谁说,伴我三年江上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泛清河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