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

只耳兽齧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形式: 古风

翻译

只有耳朵的野兽咬着环,长嘴鹅分开它的喙。
春天的蒲草短,它脚趾下的尖锐在秋季显得细小。
你看它在翻滚中变换姿态,像头倒置的三角形,又如两个发髻。
虽然满腹经纶,但如果能被我所用,也会随世俗变迁。
你初次见到我便称我为宝鼎,但转眼间价值就消失无踪。
不如学习鸱夷袋,整天装满酒才是真正的良策。

注释

耳兽:指有特殊形态的动物。
齧环:咬环,形容动作。
鹅擘喙:鹅张开喙,可能指动物进食。
春蒲短:春季生长的蒲草短小。
秋菌细:秋季的菌类细小。
翻覆俯仰:形容动物的动态变化。
两髻:比喻动物头部形状。
苟有用:如果有所用处。
随世:随世俗变迁。
鼎:古代贵重器物,比喻珍贵之物。
漂逝:消失。
鸱夷:古代一种皮囊,常用来装酒。
良计:好主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古董的鉴赏和生活智慧的体现。诗中通过对一件古铜器的细致描述,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首先,"只耳兽齧环,长唇鹅擘喙"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古铜器上的装饰和造型,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赞赏。随后,"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则是对器物形态的具体描写,其中“春蒲”、“秋菌”的比喻,不仅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也暗示了器物的精巧与古雅。

在接下来的"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中,诗人通过对器物使用方式的描述,展现了其构造之巧妙。这里,“俯仰”、“翻覆”的动作描写,不仅展示了器物设计的智慧,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然而,在"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一句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即便自己学富五车,对于实用的器物也愿意顺应时代的需求去理解和运用。这种豁达的人生智慧,是诗人深厚文化底蕴与生活哲学的体现。

最后,"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物品的名称或形式,而应该关注其实际用途和价值。这里,“鸱夷”意指古代以竹筒盛酒的一种方式,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实用主义的推崇,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态度:珍视简单而有效的幸福。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在鉴赏古董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透露了诗人超脱物质,追求精神自由和生活智慧的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赠治易僧智周

寒窗孤坐冻生瓶,尚把遗编照露萤。

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断弦挂壁知音丧,挥麈空山乱石听。

斋罢何须更临水,胸中自有洗心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一)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