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秋色满行路,此时心不闲。
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
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
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行旅的萧瑟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秋色满行路"一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秋天浓郁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覆盖了眼前的道路,更渗透到诗人的内心世界。紧接着,"此时心不闲"则揭示了诗人在这宁静而又有些萧索的景象中所体验到的思绪万千和心神不宁。
"孤贫游上国"三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孤独无依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低微。"少壮有衰颜"则揭示出岁月流逝对青春美好的侵蚀,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沧桑。
接下来的两句,"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生命的安稳与诗人自身漂泊不定的境遇,更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这里的"旅人"二字,将整个秋天的寂寞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两句,"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则是对景象的进一步描绘。"萧条"一词,不仅形容了树木在秋风中的声响,也烘托出一种凄凉和荒寂。而"风急水潺潺"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动态化,水流的潺潺声似乎是对诗人内心世界最好的陪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秋天旅途中所遭遇的一系列复杂情感。
不详
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羁栖亲故少,远别惜清才。
天畔出相送,路长知未回。
欲销今日恨,强把异乡杯。
君去南堂后,应无客到来。
逢著南州史,江边哭问君。
送终时有雪,归葬处无云。
官库惟留剑,邻僧共结坟。
儿孙未成立,谁与集遗文。
飘飘云外者,暂宿聚仙堂。
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
鹤归高树静,萤过小池光。
不得多时住,门开是事忙。
古井碧沈沈,分明见百寻。
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
圆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
自从仙去后,汲引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