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直为篇章非动众,遂令轩盖不经过。
未妨溪上泛渔艇,又为门前张雀罗。
夜学事须凭雪照,朝厨争奈绝烟何。
若于岩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独特的生活状态和个人情感。在首句“直为篇章非动众”中,"直"字用得非常巧妙,表达了一种直接、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情怀。诗人通过写作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外界干扰,这也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遂令轩盖不经过”则描绘出诗人的隐逸生活,他选择远离尘嚣,轩盖(贵族车马)不再途经他的住所,显示了他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然。
接下来的“未妨溪上泛渔艇,又为门前张雀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享受和热爱。他在溪水中泛舟,门前则张开网罗捕鸟,这些都是田园诗中的常见意象,体现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
夜晚时分,“夜学事须凭雪照”则透露出诗人学习和思考的心境。在没有月光的情况下,他依赖雪光来辅助阅读和写作,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也反映出诗人的刻苦与执着。
“朝厨争奈绝烟何”中,"朝厨"指的是早晨的厨房,而“争奈绝烟何”则是对早餐时分火候不易掌握的无奈表达。这里的“争奈”二字流露出诗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幽默感和自嘲。
最后,“若于岩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况。他觉得自己如同隐居山林之中,与世隔绝,对于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认识,都带有一种疏远和愚钝。这种表达充满了哲理,也体现出诗人的超脱与淡泊。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位隐逸者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物质上选择简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精神层面也保持着独立和纯粹。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的一种理想状态。
不详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修持清苦振佳声,众鸟那知一鹗情。
蹑履三千皆后学,抟风九万即前程。
名将日月同时朽,身是山河应数生。
从此云泥更悬阔,渔翁不合见公卿。
圣世科名酬志业,仙州秀色助神机。
梅真入仕提雄笔,阮瑀从军著綵衣。
昼寝不知山雪积,春游应趁夜潮归。
相思莫讶音书晚,鸟去犹须叠日飞。
寺处唯高僻,云生石枕前。
静吟因得句,独夜不妨禅。
窗接停猿树,岩飞浴鹤泉。
相思有书札,俱倩猎人传。
分手频曾变寒暑,迢迢远意各何如。
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
吟处落花藏笔砚,睡时斜雨湿图书。
此来俗辈皆疏我,唯有故人心不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