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韵二首(其一)

宠参时宰道人琳,气盖诸公弟季心。

胜践肯论山在险,冥搜欲与海争深。

摇摇北下随帆影,踽踽东来想足音。

握手更知禅伯远,隔云灵鹫碧千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游览金山之美景,思念友人并表达相见情谊的诗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摹和深长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邃的情操。

“宠参时宰道人琳,气盖诸公弟季心。” 开篇即以鲜明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形象,其品格和修养如同清流般贯穿整个官场,令人敬仰。这里所谓“宠参时宰”,可能是指在朝中担任要职之人;而“气盖诸公弟季心”则显示出其超凡脱俗的品性,能够超越常人,体现了诗人对这位人物的崇敬之情。

“胜践肯论山在险,冥搜欲与海争深。”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山和海的比喻,描绘出探索知识与境界的深度和广阔。这里的“胜践”意味着攀登高峰,“肯论”则是对艰难险阻的挑战;而“冥搜”则表达了渴望探求无尽的深邃,如同想要与海洋一般争取深度。

“摇摇北下随帆影,踽踽东来想足音。” 这两句诗转换了景象,从山和海到水路的航行。诗人似乎在表达自己跟随船只的影子向北漂泊,同时心中怀念着南方的故土,那里可能有亲朋好友或是美好的回忆。

“握手更知禅伯远,隔云灵鹫碧千寻。” 最后两句诗写出了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和精神上的交流。“握手”象征了真挚的友情,“更知禅伯远”则表明在相互了解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似乎越来越远。然而这种“远”,并非隔阂,而是心灵深处的默契与理解。而“隔云灵鹫碧千寻”则继续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意象。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思与情操。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三)

昔继吴公治,今从子产游。

里门无旧客,乡国有新丘。

谋让禆谌远,文归贾谊优。

此时辜怨宠,西望涕空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二)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

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哀。

书蠹平生简,香寒后夜灰。

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一)

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

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

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正宪吴公挽辞

丙魏虽遭汉道昌,岂如公出值虞唐。

秀钟旧国山川气,荣附中天日月光。

更化事功参虎变,赞元时序得金穰。

伤心鼓吹城南陌,回首新阡柏一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