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龙冈漫兴五首》之一。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中首句“投荒万里入炎州”,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远赴边疆的壮志豪情。接着“却喜官卑得自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职低微却能获得心灵自由的满足与喜悦。诗人认为,即使身处偏远之地,官职卑微,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心在夷居何有陋?”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物质条件的淡泊,认为内心的高尚与充实才是真正的财富,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或官位高低。“身虽吏隐未忘忧”,则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在官场,但依然保持着对国家、人民的关怀与忧虑,体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描绘了诗人与当地百姓的和谐相处,以及他在自然山水间独自行走的情景,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近,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最后,“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古代贤人许由,远离尘嚣,过着耕读自乐的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当前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守仁在复杂官场中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自由、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