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柳

小小香苏,占得几分红旭。便秋林、也如新沐。

苏台山麓。苏堤湖曲。更苏门、啸声堪续。

旧盟还在,指点数间茅屋。到而今、倦游应足。

苏仙清福。苏卿高躅。倩苏娘、织成图幅。

形式: 词牌: 谢池春

鉴赏

这首诗《风中柳》由清代诗人刘嗣绾所作,描绘了柳树在风中的姿态,以及其与历史人物苏轼的关联,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文化意象。

“小小香苏”,开篇以“香苏”点明主题,暗喻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占得几分红旭”,形容柳树在春风中绽放出鲜艳的色彩,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生机与活力。接下来,“便秋林、也如新沐”,即使是在秋天的树林中,柳树也仿佛刚刚沐浴过,依然保持着清新脱俗的姿态。

“苏台山麓。苏堤湖曲。更苏门、啸声堪续”,这里通过“苏”字的反复使用,将苏轼与柳树紧密联系在一起,苏台、苏堤、苏门等地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生活足迹,也寓意着他的精神影响深远。苏轼的啸声,象征着他不拘一格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精神在柳树身上得到了延续。

“旧盟还在,指点数间茅屋”,“旧盟”暗示了苏轼与自然界的某种约定或情感联系,而“数间茅屋”则可能是苏轼曾经居住或隐居的地方,强调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句诗表达了对苏轼生活态度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到而今、倦游应足。苏仙清福。苏卿高躅”,“倦游”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清福”则是对苏轼淡泊名利、享受自然之乐的生活状态的赞美。这里的“苏仙”和“苏卿”分别指苏轼的仙人般的超脱和贵族般的高尚情操,体现了对苏轼人格的高度评价。

“倩苏娘、织成图幅”,最后以“苏娘”比喻苏轼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巧手,将苏轼的精神与柳树的美丽编织成一幅画,既是对苏轼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柳树在不同季节中的美丽姿态,以及它与苏轼之间跨越时空的联系,表达了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2)

刘嗣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渔家傲

天外鹭丝凉到顶。碧玻璃色成千顷。

仙侣不来湖梦醒。摇秋影。斜阳红破莲衣暝。

二十四鸥烟水迥。一湾旧雨堆笭箵。

明日落潮归定准。西风紧。芦中人上渔家艇。

形式: 词牌: 渔家傲

芳草渡

烟袅袅,雨丝丝。欹笠晚,挂鞭迟。笛家风韵让吴儿。

君听取,牛背上,两三枝。垂杨陌,芳草侧。

著点牡丹深黑。凭入画,更寻诗。

孤村远,斜日暮,立多时。

形式: 词牌: 芳草渡

鬲溪梅令

一重春水一重扉。思依依。好在东风庭院、见梅妃。

绿苔生卧衣。陇头人去是耶非。梦稀微。

梦到和烟和月、小疏篱。翠禽三两飞。

形式: 词牌: 鬲溪梅令

临江仙

万绿平畦堆罢亚,门前看饮吴牛。

烟横雨直不曾休。水田凉处,人影澹于鸥。

泉韵泠泠高枕好,当时我记清游。

思量多半恨扁舟。五湖归梦,飞破稻香秋。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