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二昆南北各驱驰,季复随群试有司。
蕃衍皆因先世积,荒嬉端为乃翁慈。
争名古有笞儿语,任运吾无责子诗。
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送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化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期望。
诗的前两句“二昆南北各驱驰,季复随群试有司。”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二昆"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它们在天空中运行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季复随群试"则表明诗人朋友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古代读书人的一大途径。
接着,“蕃衍皆因先世积,荒嬉端为乃翁慈。”这里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家族背景和对家庭的眷恋之情。"蕃衍"指的是边疆地区,而"先世积"则暗示了家族的历史沉淀。"荒嬉"和"乃翁慈"都是形容词,分别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得和对父亲的孝顺。
下面的“争名古有笞儿语,任运吾无责子诗。”则是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这里提到了“笞儿语”,这是一个典故,意指不计较真假的是非,而"任运"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顺应,同时也强调自己没有责任感去追求世俗的诗词成就。
最后,“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且期待着能够结束这段学习生活,回家与亲人团聚。"万一"表达了一种希望,而"采蒲裹粽"则是古代农民在端午节时的习俗,象征着对家的思念和归期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于功名、家庭和个人理想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士人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以及他们在追求个人抱负与家庭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的心路历程。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疏屡循墙诏屡催,绣衣安得更徘徊。
直从象窟埋轮去,曾向龙墀折槛来。
度岭尊尧心未已,登台叫舜首频回。
遥知行橐无南物,驿使归时且寄梅。
子去为仓氏,人应重客卿。
须怜舂簸苦,勿爱釜钟赢。
羊贵脾神厄,蔘佳肺气平。
亲闱最关念,频寄雁传声。
博士非如吏,巍然道自居。
诸生趋避席,太守揖升车。
朱笔浓批卷,青灯细勘书。
汉廷重文藻,行矣召严徐。
檄笔骚情俱妙绝,它人才少子才多。
分桐江派从初祖,在孔门中占二科。
此去潘舆添燕喜,向来韩木尚婆娑。
传闻仲举高悬榻,应待元寮入礼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