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
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
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
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诗中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开篇"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田园图,泉声潺潺,巨石巍巍,古林中偶尔有僧人出没,给人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受。
接着"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则透露出诗人对现世生活的一种淡然与放弃,似乎在追问何时能离开这喧嚣红尘,而今夜却又只得寄宿于云间,体现了一种无奈和超脱的矛盾心理。
"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一句中,“谩献”意味着诗人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不自视过高,而“虚抛薜荔衣”则是说诗人并没有真正的物质追求,只是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装饰。
最后"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表明了诗人尽管在世俗中未能有所建树,但却以此为乐,不以为意,最终也只能是一场空欢喜,一头白发带回家乡。整首诗流露出一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哲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然与解脱。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
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
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
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
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
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