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生公天人师,讲法花雨堕。
当时听法众,片石千人坐。
山祇常护持,山鸟不敢污。
野人心茫然,傲荡多酒过。
醉来不肯归,石上看云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佛教讲法图景,诗中“生公”指的是高僧或佛陀,这里以“天人师”自称,显示了其在佛法上的崇高地位。“讲法花雨堕”则是用了《华严经》中的意象,表达佛法的广大和恩泽如同花雨般普降。
“当时听法众,片石千人坐”写出了一个壮观的场面,成千上百的人聚集在一块巨石旁聆听佛法,显示出佛法的吸引力和人们对精神指引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山祇常护持,山鸟不敢污”则描绘了一个清净的自然环境,其中“山祇”可能是指山中的神灵或守护者,它们保护着这个地方,使之保持纯洁,连山间的小鸟都不敢在此地留下污秽。
最后两句“野人心茫然,傲荡多酒过。醉来不肯归,石上看云卧”则转换了场景,描述了一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物,他的心灵迷茫,不断饮酒以至酩酊大醉。在醉酒之际,他躺在巨石上,看着天空中的云朵,无心回归日常的世界,这也许是他对现实逃避的一种方式。
整首诗通过对比讲法场景与野人生活,展示了佛法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以及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不同态度。
不详
徙居长洲。方龟年子。早通经学,尤工于诗,为乡贡第一。后举进士不第,即弃去,躬耕田间,闲则读书。徽宗崇宁四年以遗逸荐,为兴化军助教。所为诗精诣警绝,甚为王安石所称赏。有《方秘校集》
晋人事高旷,所得多奇僻。
云岩佛子庐,曾为二王宅。
当时槃乐地,俯仰成今昔。
林泉亦余好,徘徊想遗迹。
那知非昔人,复作登临客。
云崖倚天开,苍渊下澄澈。
世传灵剑飞,山石千丈裂。
神踪去不返,今作蛟龙穴。
是非漭难诰,岁久多异说。
惟当清夜来,静赏潭上月。
朝车皆有从,暮辙各有投。
茫茫声利区,贱客难独留。
岂无平生交,音容杳南州。
幽怀欲有诉,寤寐不可求。
追我夙昔欢,负子今日游。
勉矣尚有适,所困非所羞。
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种松柏。
乘兴閒来就榻眠,一枕春风君莫惜。
城西今古阳山色,城中谁有千年宅。
往来何必见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