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叹(其三)

燕王爱贤筑金台,四方豪俊承风来。

秦王烧书杀儒客,肘腋之中千里隔。

去年八月幽并道,昭王陵边哭秋草。

今年二月游函关,秦家城外悲河山。

河上山边车马路,残日青烟五陵树。

形式: 古风

翻译

燕王因为爱惜贤才,修建了金台,各地的豪杰受到他的影响纷纷前来。
秦王焚烧书籍,屠戮儒生,使得文化氛围变得紧张,仿佛千里之外都感受到隔阂。
去年八月,我经过幽并的道路,途经昭王陵时,感叹秋草凄凉。
今年二月,我又游历函谷关,站在秦朝都城之外,为河山的变迁而感伤。
河边山旁,车马络绎不绝,夕阳下,五陵古树笼罩在青烟之中。

注释

燕王:燕国的君主。
贤:贤能的人。
筑:建造。
秦王:秦国的君主。
烧书:焚烧书籍。
杀儒客:杀害儒生。
肘腋:比喻近处。
隔:隔阂。
幽并道:幽州和并州的道路。
昭王陵:古代君王的陵墓。
秋草:秋天的草。
函关:函谷关。
秦家城:秦朝的都城。
河山:河流和山脉。
车马路:车水马龙。
残日:落日。
五陵树:五陵地区的树木。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名为《六叹(其三)》。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英雄豪杰和文人学者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

“燕王爱贤筑金台,四方豪俊承风来。”这两句写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吸引天下人才而建造的金台,显示了古代君主重才的胸襟和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燕昭王通过这种方式汇聚了一大批四方豪俊,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尊崇。

“秦王烧书杀儒客,肘腋之中千里隔。”这里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的暴政,试图通过销毁文化典籍和消灭士人阶层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诗人通过“肘腋之中千里隔”这一形象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暴行造成的文化断裂和心灵上的巨大距离。

“去年八月幽并道,昭王陵边哭秋草。”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去年的八月,途经幽并一带,来到燕昭王陵前,面对萧瑟的秋草,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幽并”通常指的是古代燕赵之地,“哭秋草”则是古人常用来表达怀念亡故或忧国忧民情感的一种手法。

“今年二月游函关,秦家城外悲河山。”诗人的行迹又转到了函谷关,这是一处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变迁、英雄辈出的感慨。

“河上山边车马路,残日青烟五陵树。”最后两句则是写景抒情,通过对河流、山峦和古道上的车马往来,以及夕阳下的五陵(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些帝王的陵墓)周围的青烟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时光易逝的无尽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个人的哀叹与怀旧。

收录诗词(125)

李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诗》一卷。存词六首

  • 字:不详
  • 籍贯:洛(今河南洛阳)
  • 生卒年:约806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六叹(其四)

深院梧桐夹金井,上有辘轳青丝索。

美人清昼汲寒泉,寒泉欲上银瓶落。

迢迢碧甃千馀尺,竟日倚阑空叹息。

惆怅不来照明镜,却掩洞房抱寂寂。

形式: 古风

六叹(其五)

关东病儒客梁城,五岁十回逢乱兵。

烧人之家食人肉,狼虎炽心都未足。

城里愁云不开城,城头野草春还绿。

五十馀年忠烈臣,临难守节羞谋身。

堂上英髦沈白刃,门前舆隶乘朱轮。

千古伤心汴河水,阴天落日悲风起。

形式: 古风

六叹(其六)

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西过阴沙外。

朝凭南雁信难回,夜望北辰心独在。

汉家茅土横九州,高门长戟封王侯。

但将钟鼓悦私爱,肯以犬羊为国羞。

夜宿寒云卧冰雪,严风触刃垂旌节。

丁年奉使白头归,泣尽李陵衣上血。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其一)鹧鸪词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

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沈。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