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阁

危阁覆高林,晚步聊徙倚。

东南两峰断,空阔见万里。

茫茫落霞外,苒苒孤烟里。

忽暗识归云,乍明知积水。

风从半天下,月向平地起。

夜久殊未还,峨冠露盈几。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高高的楼阁俯瞰着茂密的树林,傍晚时分我随意漫步,暂且倚靠在那里。
东南方向的山峰被切断,视野开阔,仿佛能看见无尽的远方。
在广阔的天际,落日余晖中,孤零零的炊烟袅袅升起。
忽然间,我隐约辨认出回家的云彩,猛然间明白那是积水倒映的幻象。
风从半空中吹来,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
夜晚已深,我仍未返回,头戴高冠,露水打湿了衣襟。

注释

危阁:高高的楼阁。
覆:覆盖。
高林:茂密的树林。
晚步:傍晚散步。
聊:随意。
徙倚:倚靠。
东南两峰:东南方向的山峰。
断:被切断。
空阔:开阔。
见万里:看见远方。
茫茫:广阔。
苒苒:轻柔的样子。
孤烟:孤零零的炊烟。
识:辨认。
归云:回家的云彩。
积:积水。
风从半天下:风从半空中吹来。
月向平地起:月亮升起在地平线。
夜久:夜晚已深。
殊未还:仍未返回。
峨冠:头戴高冠。
露盈几:露水打湿衣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山川云雾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观赏自然之美的感慨。

"危阁覆高林,晚步聊徙倚。" 开篇即以险峻的楼阁和茂密的高林作为画面,从一个较高的视角出发,捕捉到了夕阳下的山林景色,给人一种超脱尘世之感。

"东南两峰断,空阔见万里。"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两座山峰在遥远的地方相接,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视野,让人仿佛能看到更远处的景致。

"茫茫落霞外,苒苒孤烟里。" 落霞如织,孤烟袅袅,这两句通过对色彩和形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界中那种难以捉摸的美。

"忽暗识归云,乍明知积水。" 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从变化莫测的云和水中领悟到自然界中物象更新的哲理。

"风从半天下,月向平地起。" 风吹过半个天空,月亮缓缓升起,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夜久殊未还,峨冠露盈几。" 夜色已深,但诗人仍未归去,他的帽子上沾满了露水,这种细节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专注和投入,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沉醉。

这首诗通过对山、云、风、月等自然元素的精致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深厚的情感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许中正捕龙雷

彼龙胡为被天谪,不肯为天行雨泽。

天敕雷公恣搜索,龙藏何所忽尔获。

提之满空若曳帛,雹风电火相卷射。

雷张两翅但拍拍,首尾挽之足双磔。

龙力与雷固不敌,雷转威怒龙褫魄,须臾定见肝胃拆。

万力千气凡几画,斯人斯品入神格。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许道宁寒林

许生虽学李营丘,墨路纵横多自出。

交柯挥霍裴旻剑,乱蔓淋漓张晓笔。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访古寺老僧不遇书壁

寂寂复寂寂,门前苔藓积。

巾钵定何之,禅房封屈膝。

蛛丝网窗户,蜗涎篆墙壁。

欲去重迟留,空中望归锡。

形式: 古风

贞女吟

身外无一簪,何以供铅华。

饰行不饰容,浊水白藕花。

藕心乱如丝,妾心圆如珠。

丝乱端绪多,珠圆瑕颣无。

焉得偶君子,奉之此高节。

所生虽至亲,此意安可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