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十指曾弹月下琴,已知太古有遗音。
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
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
近来□□□□□,无奈□□三尺深。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暕的《次秋山月上人韵》,通过对月夜弹琴和禅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与心性的深刻理解。首句“十指曾弹月下琴”,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月下抚琴的场景,暗示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和宁静的夜晚氛围。接着,“已知太古有遗音”表达了对古老智慧的追溯和对音乐深远意义的领悟。
第二联“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是诗人的哲学思考,借用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四谛”(苦、集、灭、道)概念,阐述世间万物皆可归于一个“道”,而这个“道”就在“此心”之中,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洞察力。
后两句“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进一步深化主题,意为在悟道的过程中,即使听到外界的鼓声干扰,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再受外在诱惑或困扰所侵扰。然而,诗中留白的“□”字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人心深处仍有困惑或挑战的微妙感慨。
最后两句“近来□□□□□,无奈□□三尺深”,可能是诗人对自己或他人修行过程的反思,表示近期的修行之路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有“三尺”(可能象征难以逾越的障碍)之深,令人感到无奈和挑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弹琴为引,探讨了道与心性、修行与困扰的关系,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不详
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六首
曾对寒炉细画灰,几番回首重徘徊。
山间已有幽人占,门外宁教俗子来。
老杜句留修觉寺,东坡诗在妙高台。
新凉拟办登山屐,莫待黄花逸兴催。
诗禅寄杖锡,不问道途难。
到水浮杯渡,逢山卸笠看。
悟空诸念寂,传佛一灯寒。
蜀国又归去,令人忆道安。
曾写当年送别诗,小窗几度梦魂飞。
句从薝卜林中得,人在梅花岭外归。
礼罢祖师无有相,遍参老宿悟来机。
归舟久驻西湖上,闻道新来景又非。
一锡千峰远,闻师住少林。
云生坐处石,佛见定时心。
清福人间少,红尘山外深。
何当重问讯,来借朱堂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