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隐居生活和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句“山头禅室挂僧衣”,设定了场景,僧人在山顶的禅室内悬挂着他的衣物,这不仅展示了僧人的日常,也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次句“窗外无人溪鸟飞”展现了僧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与自然。窗外没有行人,只有溪水边上下飞翔的鸟儿,这是一种极致的孤独和清寂,也是对僧人心境的一种映射。
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时间转换到了傍晚,阳光渐渐消退,僧人踏上了下山的小路。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也暗示着僧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正经历一番从静到动的过渡。
末句“却听钟声连翠微”,在这下山的过程中,僧人突然听到寺院里的钟声,这钟声穿越了山峦,回响在云端。这里的“却”字表达了一种意外和转折,同时也强调了钟声对于僧人的召唤作用,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和超然物外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勾勒出一位寻求心灵平静与解脱的僧人形象,以及他与大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语言简洁而含蓄,意境淡远而深邃,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佳作。
不详
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世界莲花藏,行人香火缘。
灯王照不尽,中夜寂相传。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
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
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
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羽客北山寻,草堂松径深。
养神宗示法,得道不知心。
洞户逢双履,寥天有一琴。
更登玄圃上,仍种杏成林。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
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