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
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
曙后炉烟生不灭,晴来阶色并归空。
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真远公的沙门(即佛教僧侣)的高尚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诗人以一种敬仰的心态,通过对真远公日常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内在的儒雅风范。"经行宴坐有儒风"表明他不仅在佛法修持上有一种从容不迫、闲雅自得的气质,而且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之中。
接着,"香缘不绝簪裾会"可能是指真远公与其他僧侣或信徒之间通过香火相连的精神纽带,这里的“簪裾”是佛教用语,意为佛法的衣钵,即佛教传承之物。"禅想宁妨藻思通"则显示出真远公在禅坐冥想时的心境平和、思考深邃,能够穿透世间纷扰,达到了心灵的自在。
诗中还写到寺院生活的一些细节,如“曙后炉烟生不灭”描绘了清晨佛堂里的炉火不断,香烟袅袅升起,象征着信仰和修持的恒久与不懈怠。而“晴来阶色并归空”则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写照,阳光洒落在寺院的台阶上,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物我两忘的感觉。
最后,“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远公超然世外的心态的一种赞赏。这里的“狂夫”是对真远公的一种敬称,而非贬义,意味着他已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不受世间羁绊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与自然(天花)之间达到了心灵上的交流和一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真远公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的描写,展示了佛教僧侣追求超脱与宁静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与赞美。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汉家贤相重英奇,蟠木何材也见知。
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鹓鹭忽相随。
腊雪初明柏子殿,春光欲上万年枝。
独惭皇鉴明如日,未厌春光向玉墀。
知己知音同舍郎,如何咫尺阻清扬。
每恨蒹葭傍芳树,多惭新燕入华堂。
重花不隔陈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墙。
唯有早朝趋凤閤,朝时怜羽接鸳行。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关。
谷口逃名客,归来遂野心。
薄田供岁酒,乔木待新禽。
溪路春云重,山厨夜火深。
桃源应渐好,仙客许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