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污俗狂澜倒,公平今独贤。
折腰惭为米,绝口不言钱。
笔橐名臣后,箪瓢素士先。
只消廉吏字,题作墓门镌。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方岳的作品,名为《知瑞州罗大夫挽诗》。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正无私、清廉自守的官吏的赞扬和向往之情。
“污俗狂澜倒,公平今独贤。”这两句描绘出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世态炎凉,而能保持公正立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颂的。这里的“污俗”指的是不良的社会习俗,“公平”则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官吏的期许。
“折腰惭为米,绝口不言钱。”这两句通过对比来表达对清廉之士的赞美。诗中的“折腰惭为米”意味着即使穷困到需要向别人讨要粮食的地步,也仍然保持自己的廉洁,不会为了金钱而失去操守。而“绝口不言钱”则是说这种清廉之士连提及金钱的事情都不会做,更谈不上贪图金钱。
“笔橐名臣后,箪瓢素士先。”这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著名官员和普通的清白之人来强调诗人的观点。“笔橐”指的是用笔写下功绩,而“箪瓢”则象征着平凡、简朴。这里诗人认为在历史记载中,虽然有很多以文才著称的官员,但真正值得提倡的是那些不求闻达于世,只愿保持本色清白的普通士人。
“只消廉吏字,题作墓门镌。”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廉洁之吏,即使是刻在墓碑上,也足以彰显其不朽的美名。这里的“只消”意味着只要有这样的人就已经满足了,而“题作墓门镌”则象征着对这种清官的最高敬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赞颂那些能够在污浊世道中保持纯洁操守的士人,反映出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不详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天与西头扫泽苻,飞英亦暗合孙吴。
冰肌起粟愁云母,水骨浮槎立雪姑。
竹丈夫哉能崛强,梅兄弟者亦清癯。
一蓑谁傍篷笼宿,画出寒江独钓图。
一庵深掩两三峰,白发从渠自不公。
但有孙同开口笑,纵无檄亦愈头风。
鸢肩火色非吾事,牛背烟霏在眼中。
要识之无堪底用,归锄荷月且扶翁。
野烧初肥紫玉圆,枯松瀑布煮春烟。
偃徐妙处元无骨,钩弋生来已作拳。
蚤韭不甘同臭味,秋莼虽滑带腥涎。
食经岂为儿曹设,弱脚寒中愁未然。
过江诸老尽风流,煞有佳娱竟未酬。
杯滑酿成千古恨,角寒吹老一城秋。
蟹初上簖诗仍隽,燕已还家客自愁。
渔父不知兴废事,月明多在荻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