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至宝光寺

布袜青鞋短褐衣,酒樽诗卷一僮随。

白头自笑曾供奉,徒步谁怜老拾遗。

五亩喜闻粳稻熟,重阳还恨菊花迟。

松寮竹谷逍遥地,时有山僧乞小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徒步至宝光寺的悠闲生活场景。首句“布袜青鞋短褐衣”展现其朴素的行装,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接着“酒樽诗卷一僮随”,以酒樽和诗卷伴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文学与美酒的热爱,以及随从的陪伴,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趣。

“白头自笑曾供奉,徒步谁怜老拾遗”两句,通过对比昔日的荣华与现在的简朴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与自我安慰。这里的“供奉”和“拾遗”分别指古代官员的职务,暗示了诗人曾经的显赫身份与如今的平凡生活。

“五亩喜闻粳稻熟,重阳还恨菊花迟”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节气的关注。五亩之田上稻谷丰收,让诗人感到喜悦;然而重阳佳节却未见菊花盛开,又让他略感遗憾。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

最后,“松寮竹谷逍遥地,时有山僧乞小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松林竹谷中的自在生活,时常有山僧来访,请求他写诗。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隐逸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品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享受简单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过去与现在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九日与彦明登雨花台

雨花台上雨初乾,野色江光落坐间。

岂谓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

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閒。

落木满空秋万里,暝禽遥带夕阳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题兰

炎夏悠悠白昼长,空斋睡起拂匡床。

不须甲煎添金鸭,气泛崇兰满几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潇湘八景(其一)潇湘夜雨

湿云载秋声,万籁集篁竹。

江湖白发长,独拥孤蓬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屋]韵

潇湘八景(其二)洞庭秋月

月出天在水,平湖净于席。

安得谪仙人,来听君山笛。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