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形式: 古风

翻译

云雾从华山升起,云与山互相辉映又时隐时现。
东方的山峰刚开始展现出景色,清晰地看见松树上的白雪。
旅人感受到这幽静的居所,深邃而映照之处更显奇妙绝伦。
愉快得忘记了疲惫,长久地远望,不停地吟诗。
连续两夜行走了上百里,出关欣赏那初升的新月。
没想到昨天的心情,遇到景物就发生了变化。
人生常常如此,怎样才能尽情享受快乐呢?

注释

云起:云雾升起。
太华山:即华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
互明灭:时而明亮时而消失。
东峰:东方的山峰。
始含景:开始显露出景色。
了了:清晰。
松雪:松树上的雪。
羁人:旅人,游子。
幽栖:幽静的居所。
窅映:深远而隐约的样子。
奇绝:奇妙至极。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忘所疲:忘记疲劳。
永望:长久地远望。
吟不辍:不停地吟诗。
信宿:连住两夜,这里指连续两夜的行程。
百馀里:上百里。
出关:走出关隘。
新月:初升的月亮。
何意:没想到。
昨来心:昨天的心情。
遇物:遇到景物。
迁别:发生变化。
人生屡如此:人生经常这样。
肆愉悦:尽情享受快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景,并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远行的向往之情。开篇“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两句,以动态的云海映衬出太华山的雄伟,显示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心旷神怡。

接着,“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美丽景色,其中“东峰”可能指的是太华山东面的某一峰峦,“始含景”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山中开始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风光,而“了了见松雪”则突出了松树和雪景的清晰可见。

诗人通过“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涯的向往之情。这里的“羁人”指的是被束缚的人,而“幽栖”则是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窅映”一词形容景色深邃而又神奇,“转奇绝”则强调了这种生活的独特和美好。

在接下来的“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中,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这般美景时的心旷神怡,以及忘却劳累、长久凝视并吟咏不息的情感。这里的“欣然”表现出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永望”则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尽向往和沉醉。

而后两句“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则描绘了诗人行旅的场景。这里的“信宿”意味着连续多日的旅行,“百馀里”形容长途跋涉,而“出关玩新月”则展现了诗人跨越关隘,欣赏新月之美的情景。

最后四句“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审视。他似乎在反思昨日的心境,以及面对自然界时产生的情感转变。这里的“何意”表示一种疑问,询问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遇物遂迁别”则表明每当遇到美好的事物就会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改变。“人生屡如此”表达了生活中常有此类体验,而“何以肆愉悦”则是诗人对这种体验的乐在其中,享受这些自然之美所带来的喜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山行体验,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和谐共鸣,以及诗人对自由、旅行和生活本质的深刻领悟。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何九于客舍集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形式: 古风

别刘谞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