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五)

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

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

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

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我家原本坐落在天台山,那里的云雾缭绕,几乎与世隔绝。
高数千仞的岩峦深邃,足以隐居,万重溪涧环绕着石筑的楼阁台榭。
我常穿着桦木头巾和木屐,沿着溪流漫步,披着粗布衣,手持藜杖,绕山而行。
我深知人生的虚幻无常,这样的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真是美好无比。

注释

天台:天台山。
云路烟深:云雾缭绕的山路。
千仞:极高。
岩峦:岩石山峰。
深可遁:深藏不露。
万重:无数。
溪涧:小溪。
石楼台:石砌的楼阁。
桦巾:桦木头巾。
木屐:木制鞋。
沿流步:沿着溪流散步。
布裘藜杖:粗布衣服和藜杖。
绕山回:环绕山间。
浮生:短暂的人生。
幻化:虚幻变化。
逍遥:自由自在。
善哉:真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表达了诗人选择远离尘世,在天台这个道教名山中定居,云雾缭绕的环境使得行人稀少,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又孤独。"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则进一步描写了天台的地理特征,以及诗人可能选择的隐居之所,这些自然景观既美丽又险峻,为诗人的隐逸生活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这两句通过对日常行走和穿戴衣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对世间一切看作如梦如幻,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快乐和善良。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六)

怜底众生病,餐尝略不厌。

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

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

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七)

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

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

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

黄连揾蒜酱,忘计是苦辛。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一○)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

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一二)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